第二百四十九章釜底需抽薪(二)
可是,靠欺骗得来的好景不能长久。 伪季米特里即位后,便自称为“不可战胜的恺撒”。由于他的骄横跋扈、奢侈挥霍,并且怂恿和支持涌入俄国的大批波兰贵族及雇佣军横行不法,胡作非为,因此激起了俄罗斯人民的愤怒和痛恨。同时,伪季米特里又无法履行对波兰承诺割让领土的要求,因此同西吉蒙特三世的关系也日趋紧张。于是,以叔伊斯基亲王为代表的贵族,利用人民的不满和愤恨情绪,精心策划俄一场推翻伪季米特里一世的阴谋,准备夺取政权。 1606年5月17日凌晨,莫斯科钟声四起,声势浩大的武装起来爆发。愤怒的人群呐喊着奔向克里姆林官,挤满了宫前的广场。以叔伊斯基亲王为首的200多贵族冲进了克里姆林宫。走投无路的伪季米特里一世吓得赶紧跳窗逃跑,不料摔成重伤动弹不得,被愤怒的人群当场打死。人群还不解气,又把他的尸体拖到广场示众后焚毁,接着再把他的骨灰装进炮筒,朝着他来的波兰方向发射出去。 依靠外国势力扶植而当上真沙皇不到一年的伪季米特里一世,就这样一命呜呼了。与此同时,愤怒的人群还冲进欺压他们的波兰贵族的住宅,打死约2000名波兰人。出身旧王族的纨绔子弟、代表大贵族利益的瓦叔伊斯基于5月19日被选为新沙皇。这个善于投机钻营,出尔反尔的新沙皇。这时却又宣布被打死的是伪沙皇。为证明自己这次说的是真话,他还特地把“真皇子”季米特里的骨灰隆重地移葬到莫斯科,以防止再出现新的“伪沙皇”。 然而,叔伊斯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他当了4年沙皇后,161o年7月在内外交困中被贵族发动的政变赶下了台,被迫成了修道士。之后,俄国历史上出现了七波雅尔政府执政时期,直至1613年2月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即位为沙皇,七波雅尔政府执政时期结束。自此。俄国历史进入了长达304年的最后一个王朝--罗曼诺夫王朝统治时期。 也就是说。1598年以后的15年间,俄国的内讧战争、社会冲突和外国干涉此起彼伏、扑朔迷离。“混乱时期”的俄罗斯可谓“城头变换大王旗”——不断有王位觊觎争着戴上“莫诺马赫帽”,但每次都无法胜任大俄罗斯国家的国王宝座。 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们普遍认为,在莫斯科国家中。17世纪是以混乱时期开始的。这个混乱时期未因新政府的选出而结束。整个世纪是在极度紧张和不安。在意见分歧、口角和争论中度过的。这是一个民众不断造反和起义的世纪。弘毅作为半个专业人士。自然就看好这一点! 但是,混乱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危机和社会的灾难,而且还表现在心理上的动荡和道德上的转折。在混乱中。民众的心理本身被彻底改变了。从此以后,俄国民众变得越发惊慌不安和激昂兴奋,对新事物非常敏感、疑心重重、甚至是疑神疑鬼。这是由于没有信心而产生的怀疑。可以说,在17世纪莫斯科的风格中,直率和朴实越来越少了。一切都是处心积虑的、凭空虚构的、有心故意的。 但国人往往不知道的是,诺曼诺夫王朝之所以能够最终度过这个动荡年代而逐渐走上强大的帝国之路,有一个重要的背景,那就是他们用勉强“同化”的“东部土地”和其所带来的财富,才得以再一次拯救了充满危机的俄罗斯中心地区。如果没有当时刚刚征服不久的“新的土地”,罗刹根本挺不过这个动荡年代。北部的森林、伏尔加河流域、特别是西伯利亚,使俄罗斯免受了瑞典、波兰和奥斯曼帝国的瓜分。如果没有西伯利亚,俄罗斯根本不可能有机会成为一个欧亚帝国! 而弘毅要做的,就是“釜底抽薪”——拿回原本就属于我们的所谓“西伯利亚”!其实那里应该叫做两万年前华北古人的“逐猎之地”、黄帝时代的“有熊氏”领地、先秦杂家所称的“北极左右”,亦或者是秦汉时期的“北海”周边、盛唐时期的“翰海都督府”和“坚昆都督府”,还有元代的郭守敬按照中央政府的命令而修建的全国二十七个“测景所”之一的“北海测景所”,更别提家喻户晓的明代“奴儿干都司”辖区了!所有这些名字,哪一个都比“西伯利亚”来得正宗,或者干脆按照蒙古“自己人”的词汇,叫做“西波尔”都行!就是不能像有些“皇汉”那样傻乎乎言必称什么“罗荒野”!!!!! 什么是“罗荒野”?你们去好好考据一下就会发现,此词至今没有最权威的出处,最最靠谱的解释其实是“可能是‘罗刹国的荒野’之意思”。罗刹国的荒野?那岂不是承认了这片广袤土地是罗刹的了?既然史学界考据不出来,那么,弘毅反正是绝对不用这个词的!
* 不过这一番对罗刹混乱时期的回忆,并未让弘毅对眼前的局势有丝毫的轻松感,因为,人家罗刹人即使在最最混乱的时候,也没忘了不断向咱的“西波尔”地区步步为营、不断蚕食、大肆深入!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国人必须尽快打压住俄罗斯人的东进“虚弱”势头! 读文阅史只长息 正说当年有契机 版定图开皆夙愿 去来神秘亦难期 起身百载光阴渡 点尽人间苦与疾 中镇边夷平海晏 文安武定喜泪滴 又称“莫诺马赫王冠”,是一顶俄罗斯王冠,关于它的来历有许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它制于13、4世纪,是乌兹别克汗赠送给莫斯科大公伊凡一世的礼物。也有人认为是11世纪时东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九世赠送的。其主要结构由黄金打制,上面的十字架可能是后来加上去的,里面的衬里是黑水貂皮制成的。 “北海测景所”设立于元代“第四次”对北极地区的探险期间,当时天文学家郭守敬为使其编的授时历更准时,而在元朝的至元十六年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应在全国范围进行天文测量。其建议应在“远方测验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测验。该建议被采纳。郭守敬主持了这次对北极地区的测量及探险。称这次测量及探险为“四海测验”。郭守敬选精通天文测量技术人员十四人及大量一般测量人员,领导他们在南北长一万一千里,东西宽六千里的广大区域每隔十六度设一测景所,全国设南海、大都、阳城、上都、和林等二十七个,最北的就是“北海测景所”,地点为昂可剌河入“北海”处的北极圈附近,已达北纬64.5度的地方。进行了包括“北极出地”、“夏至日影长”、“昼夜长短”三项天文地理的测量。此次测量为元代改历之重要依据。郭守敬主持的这次北海测验,其内容之多,地域之广,精度之高及参加人员之多,是时不惟在中国,在世界亦属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