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回到汉朝当诸侯在线阅读 - 第四十九章 三十税一

第四十九章 三十税一

    (东周末年,天下大乱,五霸七雄互较一时之长短,最后终于归秦一统.天下虽定,但始皇巡天下,辟弛道,修长城,造陵寝,建阿房,征发苦工,横征暴敛,百姓始终没有得到安宁.后来胡亥即位,荒yin益甚.终有陈胜、吴广首先揭竿,而后群雄并作,楚汉相争,到垓下一战,楚歌四面,项羽自刎,天下复归一统,这便是光耀华夏的大汉盛朝。

    大汉朝得以兴盛有许多原因,除了君德臣贤,政策修明之外,更有不大为人关注的一场成就卓著的财经改革。

    首先,天下虽然复归一统,但从东周末年至此,天下已经乱了数百年,经济民生,农务工商,早已破坏殆尽,人口去半,举国不振。高祖马上得天下后,所要共同致力解决的首要问题便是“民食”。所有提出六项德政:1.奖励生育,恢复人口2.减轻赋税3.励行节俭,降低人民负担4.开放一切资源,开放关禁,便利物质开发和流通5.废除货币国有政策,借以刺激交易。吕后临朝时又特置第六项-“奖励孝悌力田”,以劝令天下,各敦行务本(吕后虽多失德,但也颇有惠政,这些是她的贡献)经此政策实施后,效果明显,国力开始得到恢复。到文帝、景帝即位后,又是新的高潮。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大行仁政,国力得到迅猛发展,因而成为著名的“文景之治”。尤其在田赋政策方面,自古最标准的税制是十分之一,高祖、惠帝时减为十五税一,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减半即三十税一,其间更有完全免除者十二年,而终汉之年,大致都尊重这个“三十税一”的传统,则对农民的恩惠是历经变乱而仍能长期保持政权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汉朝的立朝根基。

    雄才大略的武帝初承大统,重订国策,内则尊儒,外则开疆,营造宫室,整治黄河,把文景二帝的蓄积,用之如沙泥。当时自由放任的经济已经大大制约了国力的发展,极大危害到经济民生,尤其是“允许私人铸造货币”流弊极大,造成空前严重的“通货膨胀”。整个社会的经济情况,开始落入艰难的窘境。武帝起初对此苦无良策,甚至出现“通货膨胀”愈演愈烈的局面。为此,武帝起用一批财经能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桑弘羊。

    在桑弘羊宏大的蓝图布局下,开始了三项重要的财经改革。影响之远,至今不替。首先是货币政策的改革,对币制的制度进行全面整顿。发行新币,力废弊制,终于扑灭了私铸之风,消溺了积重难返的“通货膨胀”大问题。其二是推行“盐铁国有化”,废除了盐铁为个人把持的而造成“商富朝贫”的大难局,巩固了国本。其三,就是创造性得推动“均输”和“平准”政策,这一条也是让桑弘羊得以在中国经济史上占用重要位置的原因。这个政策的作用,就好比在当时建立一个“中央银行”并推行“宏观调控”。使得经济财政,农货工商得到极大的控制和调配,抑制垄断,照顾民生,建设赈灾,使得经济和整治得到空前的极大发展,百姓民生也得到极大恩惠,是一次革命般的突破。武帝在位数十年之中,国库开支,十百倍与往昔,连年用兵,开疆拓土,巡行天下,大事兴作,赈灾济荒,因为桑弘羊的财经改革而得以支应。而这场改革,是在没有牺牲农业的情况下实施的。《汉书》说:“帝征四夷,兵行三十余年,百姓不加赋而军用给”。有汉一朝,虽然“文景之治”名重后代,但其最强盛的时期却是武帝期间,也是桑弘羊这一大手笔的改革而得来。

    桑弘羊实施的财政改革。是在极大地伤害各阶层利益的情况下进行的,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其成功,自是得到武帝的有力支持,这也是君明臣贤的又一典范。后来武帝架崩。霍光当权,四海无事,轻徭薄赋,颇有治绩。于是下诏征询民间疾苦。各地请求放宽经济措施,即希望推翻桑弘羊的一切财政计划。于是开展了一场大辩论。最后仅取消了酒税的政策。可见桑弘羊的财政理论,早已深入融化于财政本身了。而当时的论辩记录,在二三十年后,有恒宽其人,整理成书,凡六十篇,这就是著名的《盐铁论》。这在中国经济学上一部重要的宝典,影响及于后世的国计民生者,至深且巨。

    桑弘羊是商人的子弟,其本人也被视为重商主义者,但却未能重根本上提高商人的地位。后世的改革家都是服膺桑弘羊等人,熟读《盐铁论》、《管子》等著作的人物。如著名的王安石,但由于他用人不当,又过于急切,终于没有成功。清末之时,满清权贵肃顺也是这等好角色,但作为权臣,他的事败,却使得他一腔改革复兴的热忱和一身本事无法得以施展,对政局虽然无碍,但对国家而言,却失去了改革复兴的机会。奈何自“罢黜百家,一尊儒术”直到清末,读书为政的知识分子和帝皇权贵,大多死死得禁锢在腐朽般的错误观念之中,或者以此来捍卫自身的即得利益,形成重农轻商的偏激,导致中国千百年来的产业落后和经济衰败,最终为后世才得以发萌兴盛的西方诸国所败,这些不能不说都是中华问明的遗憾。春秋中文社区

    史称桑弘羊为“兴利之臣”,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桑弘羊其名却不大为后人所知。近期才得以出土的秦代对农工业的发展管理的文献,对比今日的科技时代,依然显得非常先进。日韩许多商业首脑推崇中国的许多前人为“商圣。

    《盐铁论》刑、德之争不是法治和人治之争,而是术治和德治之争,焦点是以德为本还是以“术”为本。应以“治道”理解法治。德治与法治是“治”的两种表述方式,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这两种对立或并行的治国方式。“德治”否定的是“术治”而不是“法治”。“法治”否定的是“以人代法”而不是“德治”。“德治”与“法治”在“治”的本质上是统一的:首先,德治是法治的基础,没有德治就不可能有真的法治。法律始终是一种工具,没有道德的保证,根本不存在真正的法治。其次,从求治手段上看,德治和法治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体现了自觉与强制、事前与事后、扶正与祛邪的统一:道德体现自觉,而法律体现强制;道德是事前防范,而法律是事后惩治;道德是扶正以祛邪,而法律是祛邪以扶正。法律是条文化的道德,道德是无形的法律,它们有着共同的基础。从根本上说,建设法治社会就是建设德治社会,脱离后者,法治就会演变成为术治,有形而无实。历史证明,依靠强力、权势和权术而求治是根本不可能的,社会的治理必须合乎人道。)

    鲁肃不由眼眸一亮,扬声问道:“君可能做到?”却是以求得到张和的承诺来。

    张和连忙据身行礼,朝鲁肃鞠躬一拜后、坚定道:“若违此誓、和当天谴之。”竟是郑重地承诺来。

    鲁肃大喜,欣慰地点点头,言道:“若当如此,肃还有一事相求。”毫无疑问、第三关的考验、来了。

    张和扶额点头道:“先生请说。”

    鲁肃得到张和的答复后,反而脸色有些郝然来,呐呐问道:“府君得遇仙师传授不少方外术法,不知可有将刻录学文的竹简化重为轻之法?若有、可真乃天下士子之福了。”说完,还不禁地揉了揉胳膊,想来定是刚才抛书的时候,给累着了。

    张和听完,总算舒了口气。转而思考道:“让我想想。”

    鲁肃轻挥中人退下,便于陈群坐于垫枕静静地等待、鲁夫人见自家夫君安然无恙,自是放下心来,吩咐侍女好生服侍,便也悄然离去了。至于埋怨张和二人的心思,早就随着先生的安好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