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混在东吴吃软饭在线阅读 - 第二十六章 逢迎

第二十六章 逢迎

    孙仁回信给刘备,其内容,正是刘备所想要的。

    孙仁在信中说,既然汉献帝已经遇害,出兵曹魏,已没有什么效果了,现在最应当做的,是立新君,以安民心。

    当然,孙仁的回信中并没有明确的表示谁有能力当下一位汉室的天子,更没有指名道姓的说刘备才是新君的最佳人选。

    东吴的回信,刘备有一些捉摸不定,于是找来了诸葛亮,将孙仁的回信拿给诸葛亮看。

    诸葛亮哪里不知道刘备的心思,便道:“主公,孙将军所言极是,现汉帝已死,纵是吴蜀联军大破曹军,也是无济于事的,若是要安天下民心,只能选出一位称职的君主继承大统才行。”

    刘备便问道:“孔明,依你之见,何人可以继承大统?”

    诸葛亮实在无语了,主公刘备明明就很想要当皇帝了,却不想从自己的口中说出来,这实在也太虚伪了一点吧?

    于是诸葛亮稍加思索,便说道:“主公,放眼天下,汉室宗亲中,多是庸才,若扶持登上天子之位,只怕祸国殃民,依亮之见,能登大宝之人,唯有主公一人而已。”

    听了诸葛亮的话,刘备假意震惊,道:“孤身为汉臣,岂可趁人之危,若孤去当这个皇帝,岂不是乱臣贼子,令天下百姓所不耻吗?”

    刘备的反应非常的激烈,不过诸葛亮却也回应得得心应手。

    只见诸葛亮突然间跪了下来,说道:“主公,为天下百姓计,希望主公勉为其难,继承大统,若非如此,国不能太平,民心不能安定。”

    刘备道:“孔明。你陷孤于不义,还不速速离开!”

    刘备径直将诸葛亮给赶了出去,诸葛亮离开刘备的书房,便召集了蜀中臣工,商议推立刘备为皇帝的事情。

    臣工们对于诸葛亮的提议非常的震惊,认为主公身为汉室皇叔,不应当落井下石,当今之事,应当出兵曹魏,将曹丕赶下台。至于谁来当皇帝,应当从长计议才是。

    诸葛亮哪里不知道现在不是谈论谁当皇帝的时候,不过若是不将主公推上皇帝之位,只怕他又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出来。

    诸葛亮劝说众臣道:“近日,蜀中一带有祥风庆云之瑞,成都西北角有黄气数十丈,冲霄而起,帝星见于毕、胃、昴之分,煌煌如月。此正应主公当即帝位。以继汉统,更复何疑?”

    在诸葛亮的劝说下,群臣也没了意见。

    若是刘备能够当上皇帝,那么列为臣工定然是能够封侯拜相的。自己的待遇级别,也是能够提升的。

    于是诸葛亮便引大小官僚上表,请刘备继承皇帝位。

    不过刘备却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拂袖而去。姿态摆得相当的高。

    诸葛亮无奈,只好再生计策,那便是装病。

    刘备听闻诸葛亮病了。于是亲自前往探视,在病床前,诸葛亮对刘备说道:“臣自出茅庐,得遇主公,相随至今,言听计从,今主公已有两川之地,不负臣夙昔之言。

    目今曹丕篡位,汉祀将斩,文武官僚,咸欲奉主公为帝,灭魏兴刘,共图功名;不想主公坚执不肯,众官皆有怨心,不久必尽散矣。若文武皆散,吴、魏来攻,两川难保。”

    刘备道:“孤登位之事,等孔明你病好了再谈不迟。”

    孔明听罢,从榻上跃然而起,将屏风一击,外面文武众官皆入,拜伏于地曰:“王上既允,便请择日以行大礼。”

    刘备一看,知道时机成熟,便应允了登基为帝。

    随后刘备便写信给东吴的孙仁,信中的话说得也非常的委婉。

    刘备在信中说,如今汉室不济,宗室当中,能登大任者,只怕屈指可数,现在天下人最希望的就是有人能够继承汉室的正统,于是自己在百官的推荐下,勉为其难,只能暂代皇帝之位,若他日尽破曹贼,皇帝究竟由谁来当,还可以再商量。

    孙仁将刘备的信读给了文武百官听,众臣一听,都心生鄙夷。

    诸葛瑾道:“刘备厚颜无耻,竟然真的趁人之危,打算自己来当皇帝了,若是让汉献帝知道,只怕汉献帝会颇为失望的,只可惜吾弟孔明,纵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不幸辅佐了此等主公,当真是明珠暗投。”

    鲁肃也道:“刘皇叔此举,实为不义,主公,依肃之见,不如断了刘备的钱粮,命他打消登基为帝的想法。”

    鲁肃的提议,倒是得到了群臣的响应。

    刘备再怎么拽,蜀中也只不过是在东吴的资助下才能够存在的政权,如果东吴对蜀中进行经济、钱粮上的制裁,相信不久之后,蜀中自会大乱,那么刘备,还拿什么去当皇帝?

    孙仁询问杨林的意见,杨林道:“主公,刘备想要当皇帝,就随他去当好了,我东吴只要不确切表态,那么就不会如刘备这般被千夫所指,此外,我东吴送给刘备的粮食,是给那些行将饿死的受灾百姓们吃的,与刘备无关,若是我东吴单方面停止了粮食的资助,只怕刘备会见蜀中百姓之死,推到我东吴的头上。

    我东吴不可做有违德行的事情,因此,还请主公对刘备登基为帝一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杨林会如此说,早在孙仁的预料之中。

    当日和杨林在书房里密谈的时候,杨林就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对于刘备想要当皇帝的野心,东吴方面不宜干涉,倒是东吴的主公何时能够改元称帝,这才是应该从长计议的事情。

    现在,孙仁自己,并不像刘备这样有一个汉室宗亲的名声,若强行称帝,只怕会遭到别人的非议,为了不向外树敌,因此东吴称帝之事,倒是能够再缓一缓。

    计议已定。孙仁便回信给刘备了。

    这封回信,刘备看得颇为高兴。

    在信中,孙仁并没有标明自己是否支持刘备登基为帝,只是说了自己的经历,孙仁说,自己本不愿意成为东吴之主,只可惜,自兄长孙权死后,江东孙氏,竟无人能够继承这主公之位。因此自己才勉为其难,登上主公之位,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只是以百姓的身家性命为重,并不专权,为人君者,理应如此。

    连东吴的主公都这么说了,刘备可算是松了一口气,现在蜀中一带的民众。全靠着东吴的救济才能够存活,若东吴出声反对自己登基的话,自己还真的无法下定决心。

    有了东吴的默许,刘备也就开始积极的运筹登基大典。

    在登基大典上。刘备率领众臣登上高坛,在坛上,诸葛亮高声朗读祭文道:“皇帝备,敢昭告于皇天后土: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cao阻兵残忍。戮杀主后,罪恶滔天;cao子丕,载肆凶逆,窃据神器。群下将士,以为汉祀堕废,备宜延之,嗣武二祖,躬行天罚。备惧无德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遐荒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高、光之业,将坠于地,谨择吉日,登坛告祭,受皇帝玺绶,抚临四方。惟神飨祚汉家,永绥历服!”

    将祭文读完,诸葛亮率领百官恭上玉玺,刘备接过玉玺,捧于坛上,再三推辞曰:“备无才德,请择有才德者受之。”

    孔明便又道:“陛下平定四海,功德昭于天下,况是大汉宗派,宜即正位。已祭告天神,复何让焉!”

    文武各官,皆呼万岁。

    于是刘备改元章武元年,立长子刘禅为太子,次子刘永为鲁王,三子刘理为梁王。

    刘备又封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大小官僚,一一升赏,大赦天下。

    刘备登基为帝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曹丕的耳朵里,曹丕大怒,道:“刘备那个卑鄙小人,夺了我汉中之地,现在竟然也敢当皇帝,朕实在看他不顺眼,众位卿家,可有什么方法对付他?”

    程昱道:“陛下,刘备小子,不足挂齿,他虽然登基为帝,但其国力,根本不足以与我大魏抗衡,陛下只需率领数万之众,兵发汉中,便能灭他。”

    程昱之言说得颇为轻巧,于是有人提出了异议,此人正是许攸。

    许攸道:“程大人此言差矣,现蜀中虽然困难重重,连粮食都靠东吴的救济,但是刘备手下,依旧精兵强将无数,南方孟获造反,也被平息了,而夏侯将军正是因为轻敌,才会失了汉中,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今刘备虽然可恨,但是若我军贸然进攻,只怕会落得个失败的结果,对于出兵之事,还请陛下三思。”

    曹丕不能决,而群臣末端,一人却突然说道:“陛下,微臣有话说!”

    众人定眼一看,此人正是司马懿。

    在朝堂之上,司马懿的职位卑微,本没有他发言的余地,不过若是司马懿想说话,众臣自然是不会阻拦于他的。

    曹丕也是慧眼识人的君王,道:“仲达有何话说?”

    司马懿上前一步,道:“陛下,今刘备登基为帝,号称大汉皇帝,实际上,已经将我方定为贼寇,刘备若不除去,只怕我大魏再无宁日,因此,微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讨伐刘备。

    但是要讨伐刘备,必须要保证后方的安定,昔日武皇帝在世时,曾意图讨伐西凉的马腾和汉中的张鲁,正厉兵秣马,但是却不想东吴军队偷袭合肥,致使武皇帝只能派兵援助,才给了马腾和张鲁喘息的机会。

    因此,若要讨伐刘备,必定要通好东吴,让东吴不偷袭我大魏的后路,此才能安心伐蜀。”

    司马懿的话虽然说到了点子上,但是曹丕却不太爱听,道:“东吴私自铸造货币,早已是乱臣贼子,朕欲除之而后快,怎么还会去通好东吴?”

    早在曹cao在世之时,每每提及赤壁之战的大败,曹cao都是痛心疾首。曹丕在身边看着,也颇为不是滋味。

    于是曹丕曾经立志,定要将东吴铲平,以报赤壁之战的仇!

    只可惜,要进兵东吴,却不是时机,再加上刘备在成都称帝,更使得曹丕的注意力不可能再集中在东吴身上。

    然而司马懿却说道:“非也!陛下,今刘备称帝,东吴并未表态。可见对于我大魏来说,东吴并非敌人,而且在合肥之战后,荀彧先生就曾经和东吴签订了和约,两家互不侵犯。”

    曹丕道:“可是,东吴每日正将自家的粮草运往蜀中,可见吴蜀是一丘之貉,东吴又怎么会是我大魏的朋友呢?”

    司马懿又道:“微臣听闻东吴的主公孙仁,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女子。想必是她怜惜蜀中的百姓,才会让人将粮食送抵蜀中的,此是仁义之举,并非对我大魏有所敌意。”

    经过司马懿的分析。东吴给蜀中送粮的事情,倒也能够说得通了。

    曹丕又想,吴蜀之间,也曾爆发过长沙之战。因此,东吴算不得是西蜀的盟友,他们也不可能是大魏的敌人。

    曹丕便问道:“仲达。依你之见,如何才能使东吴偏向我方?”

    司马懿道:“陛下可派人前往东吴,对吴主孙仁加以封赏,因此来投石问路,若孙仁受了赏,那么就表明,她对我大魏并无敌意,若是拒而不受,那再想别的办法也为时不晚。”

    曹丕同意了司马懿的建议,便降诏,命司马懿代表自己,前往东吴,册封孙仁为吴王,加九锡。

    司马懿领命而去,带上了大魏皇帝的封赏,领着随从,前往江东。

    来到了柴桑城后,孙仁命人以国礼来款待魏使,并安排司马懿住进了柴桑城内最奢侈的会所。

    不过孙仁并没有立即召见司马懿,司马懿也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独自一人在柴桑城内闲逛。

    这座城市,可比许昌、洛阳繁华多了,亭台楼阁,金碧辉煌,在江北的时候,常听人说东吴繁花似锦,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司马懿赞叹,难怪东吴有能力这么长时间资助蜀中,听闻东吴的繁荣,全靠了和别人通商,这和昔日曹cao只重视农业生产的方针政策大相径庭,难道说,发展商业真的能够起到如此的效果吗?

    见识了柴桑城的繁华,司马懿有一些想要见杨林,不过毕竟柴桑城人多眼杂,自己与杨林的单独会面,倒是有一些不便的地方,于是司马懿打消了去见杨林的想法,也没有去见长久以来和自己通气的庞统,只是在驿馆之中老老实实的等待东吴主公孙仁的召见。

    另一方面,孙仁召集众臣,商议如何应对魏国的封赏。

    吕蒙道:“曹丕身为贼子,竟然敢向我东吴发号施令!这一次,他胆敢派人来向我东吴受赏,分明是要我东吴称臣于他,是可忍孰不可忍,依末将的话,定要将使者斩首,以悬于城门之上。”

    鲁肃连忙道:“万万不可!吕将军,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纵是我东吴不受曹魏的封赏,只要将使者遣回江北即可,哪里需要斩人首级,使吴魏之间矛盾加深?”

    吕蒙性子急躁,不甘心东吴被曹丕那小儿侮辱,于是言辞激动。

    而鲁肃则性格温吞,凡事不会做得太过,因此只是劝说主公将来使遣散回去。

    不过纵然是性格不同,但是吕蒙和鲁肃两位重臣,都并不认同来自于曹丕的封赏,都认为身为东吴的主公,孙仁不应该接受曹丕的封赏,以现在东吴的国力和兵力,只要孙仁想,那么纵然是吞并天下也有可能,又怎么能够去接受曹丕的封赏呢?

    实际上是否受赏一事,孙仁心中早有了决断,只不过,群臣们大部分都反对,令孙仁不好表明自己的态度。

    于是孙仁只好又将杨林请出列,道:“杨林,你倒是说说,对我东吴来讲,是受了曹魏的封赏好,还是不受的还?”

    杨林向孙仁行了一个礼,道:“主公,微臣思前想后,总觉得纵然是微臣想破了脑袋,也没有主公所想的高明,因此,是否受赏一事。还请主公专断。”

    此人竟然在朝堂上耍起了无赖,若是与杨林独处,孙仁早就粉拳伺候了,不过在朝堂之上,孙仁却也只好暂时忍着。

    杨林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见朝堂上的众位臣工,大部分不同意接受曹丕的封赏,于是他也并不表态,不将仇恨拉到自己这边来。

    孙仁犹豫着,是否应当现在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过此时,张昭却站了出来。

    只听得张昭道:“主公,曹丕的做法虽然是要我东吴称臣,但是实际上,这不过是他为了进兵蜀中的权宜之计罢了!若主公接受了曹丕的封赏,那曹丕便不会派兵讨伐我东吴,我东吴将会稳定的发展,反观魏国与蜀国,定会兵戎相见。到了那个时候,我东吴只要坐山观虎斗就可以了!”

    张昭的话,倒是提醒了朝中的众臣。

    原来从刚才开始,群臣的注意力都全在东吴的名声上面。接受了封赏,便是向对方称臣,那么在名声上,自然也不太好听。

    但是群臣们却没有想过。就算是东吴向曹魏称臣,以曹魏现在的能力,哪里管得过来东吴的事情?

    也就是说。东吴就算是向曹魏称臣,那也只不过是个名而已,而东吴实际上得到的好处,却远远大过在名身上吃的亏。

    诸葛瑾得了张昭的启发,道:“主公,曹魏对于我东吴,实际上鞭长莫及,因此,纵然是称臣于他,他也管不了我东吴之事,而我东吴,倒是能借此机会发展,等时机成熟,再自立也不晚!”

    张昭和诸葛瑾的话,很快就得到了群臣的认可,于是群臣纷纷表态,都赞同东吴接受曹丕的封赏。

    孙仁便道:“既然如此,明日孤就召见曹魏的使者,以接受曹魏的封赏。”

    打从自己开始当东吴的主公的那一刻开始,杨林就向孙仁灌输着厚黑之道,厚黑之道的关键,便是心肠要黑的时候就应当黑,脸皮要厚的时候就应当厚,如此才能够成事。

    当今东吴,在经由孙仁的治理后,其综合实力,并不亚于曹魏,但是为了赢得更多的利益,孙仁却愿意接受曹丕的封赏,如此扮猪吃老虎,可谓厚黑之道的精髓所在。

    于是第二天,孙仁便召见了司马懿。

    司马懿向孙仁宣读了曹丕的旨意,其中除了册封孙仁为吴王、加九锡之外,还附加了一个条件,那就是让东吴方面,不再给蜀中提供粮食。

    但是对于这一点,孙仁却摇摇头,道:“尊使此言,实在是令孤为难,还请尊使转告陛下,我东吴向蜀中提供粮食,并非是东吴承认刘备称帝,而是因为当下蜀中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若不提供粮食给他们,只怕生灵涂炭,孤是于心不忍,还请尊使明鉴。”

    孙仁说得颇为动人,就算是司马懿,也有些同情孙仁了。

    虽然东吴方面的做法有一些妇人之仁,但是这起码符合了孙仁女子这样的身份,如果东吴的主公是由男子担当的,想必就不会对蜀中加以援手了。

    当然,司马懿虽然是曹丕派来的使者,但是却没有临机专断的权力,因为孙仁不肯撤回对蜀中的援助,因此曹丕的旨意,现在还颁发不得。

    司马懿命人快马加鞭回洛阳报信,说东吴主公愿意称臣,但是基于道义方面的考虑,拒绝撤销对蜀中的粮食资助。

    曹丕闻言,立即与众臣商议,如何应对东吴。

    东吴此举,分明就是两面三刀,明里接受呢曹魏的封赏,愿意称臣,但是另一方面却资助曹魏的敌国蜀汉,像这样的做法,曹丕原是没有办法容忍的。

    但是曹丕又一想,东吴的举措,只不过是处出于人道的考虑,再加上现在是非常时期,只要东吴能够称臣就已经足够了,哪里还能够考虑到那么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