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甲午兴国在线阅读 - 第二十一章 善后(下)

第二十一章 善后(下)

    阴沉沉的黑云从天那边密密实实的压过来,伴随着隐约的低沉的闷雷,闷热得空气感觉不到一丝的凉风。

    北京城。

    这座千年古城,数百年帝都,见证了神州兴衰,治乱循环。如今,斑驳的城墙根爬满了各式的苔藓,就如同那个附在亿兆汉民身上吸血的辫子蛮族一般,恶心而丑陋。

    紫禁城。

    几个苏拉小太监低垂着头,满脑门都是汗水,小心翼翼的站在养心殿内,大气都不敢出。东暖阁外,********李莲英大太监,神情焦虑的望着殿门,似入定老僧般,一动不动。

    里间的空气也凝聚成一团,瘦弱的光绪皇帝时而紧捏双手,时而放开,望着把玩玉如意,一言不发的亲爸爸。时间长了,竟被慈禧那长长的景泰蓝指甲套不断翘起、弯折所吸引,焦心的国事不翼而飞。

    “皇上,想什么出神儿呢?”慈禧的声音略带中性,还有些沙哑,仔细听还有股破锣的味道,真不知咸丰皇帝和她上床时,怎么受得了。

    “回亲爸爸的话,儿臣在想李中堂的身子骨儿究竟还抗得住不?毕竟已是古稀老人。”光绪皇帝悚然一惊,幸好反应算快,赶忙回道。

    慈禧放下如意道:“李鸿章抗不抗得住不要紧,关键是皇上要扛得住。这江山啊,可是爱新觉罗家的,不是李家的,不是叶赫那拉家的!更不可能是赵家的!”

    “老佛爷,皇上,翁中堂、世中堂在外候着禀见。”李莲英悄没声息的钻进来,小声的道。

    “候着干嘛呢,宣进来,这时候还讲这些虚礼作甚?”慈禧挥手让李莲英回去传达,神情颇显不耐。

    翁同龢与世续弓腰驼背的进来,打千敬礼。

    “两位中堂,这李鸿章称病请辞,摆下这么个烂摊子,军机处可有成算?”慈禧让二人起身赐坐后问道。

    “太后,皇上,李鸿章糜烂战事,称病是假,避罪是真,还请严惩以儆效尤!”翁同龢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眼药下了在说,反正横竖看天津那位合肥佬都不顺眼。

    慈禧冷哼一声:“翁师傅,我问军机谋划,你答处理李鸿章,这题不搭调的,别把你那些小心思摆上台面儿!”

    翁同龢大惊失色,翻身跪下磕头道:“太后赎罪,老臣绝无私心,只是战事艰难,李鸿章这么甩手,需得警诲后继。否则,人人学之,难以为继矣!”

    “起来说话吧,李鸿章身体有恙,情有可原,若罚之如何服众?”慈禧撇了眼翁同龢,不想继续在这个问题上纠缠:“本想过点儿舒心日子,没曾想东洋入寇,你们叫嚣着要教训,

    结果朝鲜丢了;现在又冒出个前宋赵家,辽东又没了。皇上年幼,国事随你们折腾,现在失了章法,就想到我这老太婆了?就是不想让我安生是不?”

    慈禧连打带削,逼得光绪也坐不住,陪着两位军机不停请罪。

    世续在军机处本就是个应景的人物,橡皮图章一枚,这会儿告罪之余,连忙打蛇随棍上:“朝政还离不开老佛爷,如今辽东已失,渤海门户大开,津口被兵,京师震动,奴才愚笨,还恳请老佛爷、皇上独断。”

    翁同龢伏在地上,计较一番,咬牙道:“如今局势两处对敌,兵力捉襟,不如抚东洋,举全力应对赵寇。”

    “抚?如何抚?前些年,为了个台湾,闹得灰头土脸,还赔了五十万银子,现在又抚,得赔多少银子?朝廷在列强的颜面何存?”慈禧不是不想和,只是舍不得银子,又怕丢了面子。

    “内外有别,事关国朝根基,便是舍点银子也说不得了!再说,朝鲜已经丢了,东洋兵锋直抵边墙,万一……”翁同龢无时无刻都在给李鸿章下烂药,连场败仗正是扳倒宿敌的好机会。不过这横空而出的赵承业更是心腹大患,若让其在辽东立足,席卷全国,只怕这帝师也就当到头了,至于招安什么的,以翁老师的智商大概还没想过。

    “皇上什么意见?”慈禧转头问了问发呆的光绪。

    “亲爸爸,儿臣是不想和的。只是两权其害,取其轻,东洋贪的是银子土地,多少给点儿,总比让赵寇坐大的好。”光绪早和翁同龢达成意见,自然不会反对。

    世续虽然能力平庸,但看风色却不一般,待光绪说完,立即道:“奴才亦觉得皇上说得在理,那赵寇打着几百年前的旗号兴风作乱,蛊惑人心,搅乱社稷,必须严加进剿。”

    慈禧见大家意见相同,便问道:“东洋由谁去交涉?赵寇由谁领兵对付?”

    “恭亲王精通外事,赋闲悠游,可担此重任。至于赵寇,请调两江刘坤一北上,坐镇津门,总统剿匪事宜。”翁同龢图穷匕见,刘坤一湘军出身,自中法战争后,左宗棠与李鸿章交恶,湘淮便是彼此敌视。若由他坐镇天津,北洋淮系覆灭可期。

    “人选倒是贴切,老六能力是有的,也该出来活动活动筋骨。”慈禧先是点点头,然后直盯着翁同龢,沉默许久才道:“南洋替北洋,皇上,翁师傅可曾想过后果么?”

    老实说,慈禧对尾大不掉的北洋的确心生忌惮,一直在分化瓦解。可李鸿章允文允武,兼且忠心耿耿,否则也不会将他放在天津,让淮军做京师屏障。帝党视其为眼中钉,rou中刺,小半儿是因为翁同龢私仇,大半是因为这个团体只效忠慈禧,帝党针插不入,水泼不进,如芒刺背。

    如今贸然换人,淮军近在咫尺,会不会趁机生乱?这刘坤一是否如李鸿章般贴心效力,实在难说得很,帝党现在心思很热,满脑子抓权抓兵,要扶皇帝上位亲政。慈禧思来想去,还是有些犹豫。

    “回太后,满朝知兵者莫若南北洋大臣,如今李中堂卧病,北洋兵疲,赵寇势大,若不及早决断,恐有不忍言之事。”开弓没有回头箭,虽然清楚慈禧的心思,但为了皇帝,为了自家权势,翁同龢铁心要硬抗到底。

    慈禧听完,面色不愉,瞧了眼藏头露尾的光绪皇帝,心中哀叹一声,爱新觉罗的子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前面儿李鸿章发折子说在营口聚兵,由裕禄领着南下,我觉着挺好,便准了。如今你们要调刘坤一,我也准了便是,只是这南北洋大臣齐聚津门可不是个事儿,调他去营口,提督全军。”

    金口一开,三人只得请旨领命,慈禧终究还是更相信李鸿章一些。

    慈禧说完,眼神一直在光绪和翁同龢身上往来巡视,最后道:“李鸿章在,北洋安如磐石,朝廷也就安如磐石,皇上,你可得记住了!今儿议了这么久,我也乏了,且散了吧。”

    李莲英钻进来,扶着矮小的慈禧慢慢走出东暖阁。光绪和翁同龢还沉浸在老佛爷最后警告多于忠告的话语中,全身上下冷汗淋漓。世续看了眼两人,恭敬的请退。

    慈禧乾纲独断,让翁同龢的如意算盘落空,师生两人无言对视,朝廷,朝廷,这大清国究竟是谁的?这朝廷究竟是谁的?

    与光绪皇帝的落寞不同的是,赵承业这位大元首可谓春风得意,丝毫不知大清朝因为他的到来,各种隐忍未发的阴谋阳谋,已经一股脑的爆发出来,政治大地震就在眼前!

    在赵承业未仆先知的妙算中,龚照玙、黄仕林、赵怀业均于小平岛被抓获,旅顺之战算是圆满收官,唯一的缺憾是旅顺四周山岭不断,溃兵们逃得漫山遍野,清剿起来耗时耗力。

    占领旅顺,007给出二十点功勋值奖励,让赵元首非常不满,这战略要地,军事要塞居然与千代田那种落后战舰等值,真是亏大了!牢sao一阵,投诉无门,他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垄断就是这点不好。

    领取了功勋值,赵承业并没有急着进行兑换,反而先是抽调陆海两军军官,组成参谋本部,负责制定陆海两军的训练、作战、军需,后勤等工作计划。总参谋长的位置,赵承业本属意张文秀,可上校资历稍浅,又无战功,担心不服众,只好自己兼任,张文秀代理副参谋长。

    新成立的参谋部,根据赵元首的构思,开始调整军事部署,二师守旅顺大连,三师一部守金州,另一部则向北推进,计划取复、盖两州,继而占营口,向西可威胁锦州,向北可威迫奉天;一师顺着海岸线推进到鸭绿江边,防止清军九连城溃败后,日军过境,东北糜烂。

    这样用兵,两路呼应,本意还是整个辽东半岛,赵承业不奢望清朝双手奉上,经过后世尔虞我诈的物质社会熏陶,他坚定的认为,东西只有揣进自己兜里,才算踏实。何况他清楚向张佩纶提的那些要求,在没打痛清朝之前,决计不可能实现,李鸿章只是打工仔,没有替老板做决定的权力。

    整个金旅之战,烈度不大,各处炮台基本无损,要塞火炮全部保全;清军各营的装备虽然有些杂乱,但在当世来说,尚算顶尖;火炮全是克虏伯出品,大连湾炮台的要塞炮更全为新式火炮;粗粗查收,缴获白银共计二十七万两,清军遗留下来的步枪约有万支,以毛瑟连发枪居多,枪弹三千三百八十余万发,行营炮一百二十七门,各类炮弹两百四十六万余发;此外,还有六百来匹马,其余行帐等诸式军需,不计其数。

    对于这样巨大的收获,赵承业瞠目结舌,尼玛大清朝实在太富有了,幸好自己先行一步,若是让那叫花子般的小日本得到,还不喜翻天去?怪不得战争是发家致富,强国强军最快捷的选择。

    来到这个世界半月有余,总算有了一块儿小小的地盘。接下来按照剧本就该种田发展,军事、政治、外交、发展、建设等等不一而论。可赵元首到目前为止,受困于资金的窘境,只能安排阎世开招募些苦力,先计划修一条连接金州、大连、旅顺的简易公路,至于别的项目,都在等米下锅。

    功勋值可以兑换这个时代各国钞票,但赵元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需要兑换,暂时不能胡乱使用。

    本以为是个露小脸儿的推荐,谁知竟然有图有文字,阿弥陀佛,菩萨保佑,这算是烧高香了吧?真真没想到也。

    呵呵,不多说了,借此机会,朋友们把推荐,收藏交出来吧,貌似很久没涨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