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卫子夫新传在线阅读 - 第一章 前因后果(小修)

第一章 前因后果(小修)

    长安平阳府。

    平阳公主轻挑蛾眉,似笑非笑:“这么说来,三天后,末儿是无法在君前献艺了?”

    孔媪微微低下头道:“末儿手伤颇重,三天时间恐难痊愈。”

    平阳公主慢慢把玩手中产于春秋时期的古董青铜器,似乎漫不经心地说道:“不能弹琴,就献歌吧。”

    孔媪一听,愣住了:“这……”

    “很奇怪我为何一定要末儿出现在陛下面前?”

    孔媪偷偷打量了一下公主,略为沉吟一下,道:“公主治家,素来信奉无为而治,与人为善。末儿无心侍奉君前,府中又置有良家子女十数人,公主便是成全她又何妨。”

    “你可记得上个月,陛下身边,那个叫公孙敖的郎官求见我之事?”平阳看着这个自幼便照顾自己的傅母,叹了口气:“他告诉我,陛下当年在渭水河畔遇到的那个自称林浅语的女子,就是你视若亲女的卫末儿。”

    孔媪顾不得失仪,抬起头直直看向平阳公主:“这怎么可能!末儿素来喜静,闲暇时常常连房门都不迈出一步,怎么会……”

    “我本是不信的,”对于孔媪的失礼,平阳并未表现出不悦,只是微微举起手中巴掌大的青铜三足小鼎,“然得赐此物,将信将疑。”

    孔媪微皱眉头,打量着漫布铜绿,制作精巧的铜鼎:“此物似是春秋故器,然妾从未见过。可是前日传旨时宫中所赐?”

    “然也。此鼎乃春秋鲁庄公之物。”看到孔媪仍是一脸不解,平阳淡淡一笑,“《春秋左传》载:‘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従之。閟’。”

    “也许只是巧合。这鲁庄公着实太过……太过窝囊了,陛下又岂会以之自诩。”孔媪并非无知之人,对春秋战国往事也有几分了解,“不过,陛下与那女子的相识,与鲁庄公两人的经历倒真有几分相似。”

    “是呀。那个林氏倒真有几分聪慧,众目睽睽之下居然在坊市消失了。陛下对她念念不忘,或许正是因为未能如庄公那般抱得美人归。”平阳语气略带惆怅,“我也只是怀疑末儿有可能是林氏罢了。我这个弟弟呀,自从即位后,心思就越发难猜。无论这事是真是假,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呀。”

    孔媪听了,也难免心中一阵暗叹。

    处于权力顶峰的皇家,或许会重视亲情,但与利益相比,亲情实在显得太过单薄,让人难以相信。

    平阳公主纵使贵为先帝嫡女,今天子同母姊,仍然不忘费心讨好今上,唯恐一朝失去帝宠,便再无倚仗,与先帝诸庶出公主无异。而她这样的行为,绝不是偶然。远的不说,便是大长公主,今上之姑,又何尝不是荐诸美人于先帝,以固尊荣。

    了解到公主的意思后,孔媪寻了个时间找到末儿,将之前的一切和盘托出。

    “末儿,公主早就知道你为了避开献艺,使了不少心机和手段。不过,一切就到此为止,别再伤害自己了。”孔媪想起关于公孙敖的事,神情郑重地问道,“三年前的春天,你可曾去过渭河,又可曾遇到过什么特别的人?”

    见到孔媪如此郑重地问自己,末儿明白自己一直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

    想起那个嚣张得不可一世的轻薄公子,末儿脸色一白:“那日,我和长兄等人去沣水踏青,却不慎落水。醒来时,发现被一位自称平阳侯的公子所救。京畿重地,敢冒充皇亲国戚而不惧被拆穿者,天下之大,恐怕也只有寥寥数人。所以我瞎编了姓名和身世,以买新衣为由,去了坊市。那群人大概极少到坊市,我趁着人多,躲进一间买布匹的店铺,然后十分顺利的从后门悄悄离开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这几年我我总是躲在房里尽量不出门。”末儿看向孔媪,面上惊疑不定,“这三年里,我就在上个月出去过一趟,难道就这么巧被认出来了?”

    孔媪点点头:“没错。那天你们是去看望阿青,而我记得他曾说过,公孙敖与他相交颇厚。这么说来,认出你并告知今上的人应该就是公孙敖了。至于那位公子是今上,你恐怕心中早就有数了吧。”

    末儿自然知道。

    不过无论有没有三年前那件事,她都会想办法推掉献艺的差事。

    这其中牵涉太多前世的秘密,对于孔媪的问话,末儿只能以沉默以对。

    孔媪见末儿不出声,于是接着劝道:“我不知道你为何对一朝鱼跃龙门之事如此排斥,但是,末儿你要记住,‘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千万不要因为因为一时意气,而惹怒天子。这样的后果,绝对不是你所能承受的。”想到前些年未央宫的血雨腥风,孔媪沉重地说道。

    看到末儿一脸苍白,孔媪放柔语调:“不过你也不用太过担心,也许这事与你并无关系。就算有关系,你若真不愿意陪伴君王身旁,还有避宠这条路,只要你介意失势后的凄凉。”

    随着末儿的脸色好转,孔媪语气再转:“但是你那些小聪明,以后还是少用的好。连我这样的无知妇人也瞒不过,更何况是学着帝王心术长大的天子。深宫之中,若真的要用计谋,那也得用阳谋,让人明知是陷阱却不得不往下跳,吃了亏却连半句怨言也说不出的阳谋。”

    连番几次软硬兼施后,末儿脸上隐隐的倔强之色才散去不少。

    孔媪见状,总算放下泰半担忧之心,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陛下真的因为三年前的那一面而把你放在心上,恐怕多半是缘于年轻气盛时,被你戏弄之后的不甘心。三年过去,也许已经忘怀,也许记恨更深。这三天时间里,你好好琢磨琢磨,若有万一,究竟该如何应对天子。还有一点,当你意欲使出手段做任何事情之时,先想一想,这么做会不会让人看出端倪。”

    送走了孔媪,末儿走到几案旁跪坐好,打算细细思索孔媪说的话,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散开来。

    前一世的她,虽称不上才高八斗,但也熟读史书。

    经历了转世轮回,末儿没有看到勾魂使者,没有见到牛头马面,没有尝过孟婆汤,没有走过三生桥。仿佛只是睡了一觉,便从豆蔻年华的少女成为了耳不能听眼不能视的婴儿。

    轮回之后,一直以为自己只是茫茫众生中的一员。直到磕磕碰碰地学会这个年代的语言后,末儿才得知自己居然生于汉孝文帝末年。

    佛家认为,因果轮回。那么,她来到这个世界后,和前世的亲人,相差了一千多年的亲人,究竟孰为因,孰为果。

    末儿一直迷茫着。因为无知,所以畏惧。

    唯一能做的,似乎就是避免回想《史记》和《汉书》,以免自己的行为会对历史造成什么影响,影响到一千多年后身处姑苏的亲人。

    只是前一世的父兄,因为朝廷久久未能平息倭寇之祸,言谈之中时常提及对汉唐盛世的向往之情。这么多年,耳濡目染下来,她对汉武朝刘卫霍三人的功绩自是颇为了解。连带的,对这三人的亲人,卫子夫,同样知之颇深。她记得很清楚她“霸天下”的传奇,更记得巫蛊之祸中“不能自明”的结局。

    所以很早很早以前,卫母尚在人世,平阳侯尚未尚主,他们一家还在河东平阳县,在得知卫母与名叫郑季的平阳县吏私通,生下一子取名阿青后,她终于确定了自己的身份。

    一番煎熬之后,她终于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卫家,这个传奇的家族,可是出了两个绝世名将,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惊才绝艳之人。

    为了减少自己的行为对卫青的影响,进而降低可能对历史造成的影响,从那时起,她就开始着手布局。

    精心盘算之后,她一面吸收这个时代的刺绣风格,一面一步一步将前世掌握的女工慢慢展露出来,寻找机会学习起在她眼中比工尺谱更难懂的小篆和秦隶。在三个弟弟年幼之时,她就开始教他们自己刚学会的字,闲暇时将上古先秦的往事当故事讲给他们听。

    或许是皇天不负有心人,或许是卫青福源深厚,作为骑奴的卫青,三个月前在跟随平阳公主去建章营面圣时,不知怎的竟入了皇帝的法眼,得以给事建章。

    也就是到那时,末儿才真正放下心来:她一直担心因为自己的缘故,卫青不能如历史那般早早为君王所知,更担心自己的行为会给汉匈之战添加变数。

    她不愿意成为卫子夫,却也不愿意对历史造成太大的影响。

    既然卫青已经引起桓武帝的注意,那么少了一个卫子夫,最多不过是让孝武皇后的姓名变更一下,应该不会有太大影响。末儿只能这样近乎自欺欺人地宽慰自己。

    末儿坚信,以自己弟弟的资质和才华,绝对能够让善于识人用人的汉武帝另眼相看。

    没有了外戚身份的卫青,或许不能得到汉武帝绝对的信任,但她坚信自己弟弟的功绩和名声绝对不会被司马迁用春秋笔法给掩盖住,自然也不可能会有某诗人的“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了。

    大丈夫一生所求无非是生前之利,身后之名。两相比较,卫青似乎也不会比史书上差多少。认真考虑过得失后,末儿认为自己这么做也算得上利己不损人了。

    (1子夫是字,卫后的名史书上并无记载,这里用末儿作为她的名字。

    2这里yy子夫在沣河落水,然后再渭水被还是太子的武帝救起,是为了解释后文中,公孙敖一生中大概唯一的一次仗义之举,救卫青。

    3傅母

    (1).古时负责辅导、保育贵族子女的老年妇人。《穀梁传·襄公三十年》:“伯姬臣:妇人之义,傅母不在,宵不下堂。”《汉书·张敞传》:“礼,君母出门则乘輜軿,下堂则从傅母。”《太平御览》卷六九○引《三礼图》:“古者傅母,选无夫与子而老贱晓习妇道者,使之应对也。”《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九年》:“初,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漳王傅母杜仲阳坐宋申锡事放归金陵,詔德裕存处之。”胡三省注:“傅母,女师也。”

    (2).指一般的保姆。《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分明傅母育娇儿,只少开怀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