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靡靡之音,席卷而来
上海商界的圈子不大,林子轩找中间人约张时川见了一面,表达了想和张石川合伙开办电影公司的想法。 林子轩以为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相当于给张时川送钱。 可此时的张时川正踌躇满志的打算进军证券投资行业,准备大干一场。 他连公司的地址都选好了,就在黄浦区的贵州路上。 他是个精明的商人,手上只有几千块的资本,却对外宣称募集到了30多万的资金,以此来吸引其他人进行投资。 玩一手空手套白狼的好戏。 张时川知道林子轩是开办银行的,便极力鼓动林子轩把钱投入他的公司,并许诺会有丰厚的回报。 林子轩对此哭笑不得。 他对这种投机型的投资兴趣不大,在脑海里也没有找到民国时期股票交易的信息。 两人各怀心思,根本谈不到一起去。 林子轩颇为遗憾,不过除了张时川,他还有其他备用人选,并不着急。 谁也没有想到,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证券投资行业发生了一场金融风暴。 1921年秋冬两季,全国许多大城市掀起了一场股票交易所的热潮,交易所股票满天飞。 其中,上海成立最多,竟有140多家。 一地设立这么多交易所,其正常业务量根本不能保证,只可能专注于投机行为。 1921年底,时近年关。 一些稳健的银行和钱庄收缩资金,进而停止房款,银根紧缺。 一向靠借款从事股票的投机者,资金运转不灵,顿时陷入困境,证券价格暴跌,大批交易所的信托公司纷纷倒闭。 最后,100多家交易所及信托公司关门大吉,剩下几家有实力有章法的勉强支撑。 这就是在上海近代经济史上著名的“信交风潮”。 1921年八月初,百代唱片公司在申报上刊登了大幅广告。 “天籁之音,唱响大地。” 在广告旁边还有一张孟晓冬的照片,照片上孟晓冬坐在椅子上,以手托腮,穿着一身时下学校里流行的女学生的服饰。 清纯似水,婉约动人。 在这个还没有无线电广播的时代,在报纸上打广告是最常见的宣传方式。 以往百代出唱片,也会刊登广告,无非是“新片到货,欲购从速”等等介绍性文字。 这一次的广告创意来自于林子轩。 流行歌曲和以往的戏曲唱片不同,除了歌曲本身外,还要凸显歌星的作用。 也就是要捧歌星。 否则大家光听声音了,不认识谁唱的,那不是白忙活了。 在这个年代,歌星无法依靠唱片赚钱,灌制唱片是一次性的酬劳,没有分成。 也就是说,唱片卖的好坏和歌星没有任何关系,歌星可以通过其他舞台表演来赚钱。 这要从唱片行业的成本和利润说起。 以百代唱片为例,它在中国有自己的唱片制造厂,能够在中国制造唱片,一张唱片的材料成本大约在两角左右。 主要的花费是给演员的薪酬上。 按照此时的市场行情,戏曲名角灌录一张唱片的薪酬是500块到1000块不等,因人的名气而异。 到了三十年代,薪酬继续上涨,百代公司给戏曲名家余叔言开出的酬金是每片5000元。 这是什么概念 林子轩写射雕英雄传,稿酬是千字三块钱,他花费大半年的时间写完一百万字,得到的稿酬是3000元。 这个年代银元的购买力还是很强大的。 举例来说,林子轩给平禁亚开出的工资是每月180块,一般的编辑每月80到120块不等,中小学教师工资是40块左右,打字员月薪是30块,办公室秘书最低50元。 在上海单人租房每月六块左右,吃饭包月需要十块钱,下馆子的话一顿饭花不了一块钱。 坐黄包车更便宜,也就是一两角钱。 一个单身汉,如果一个月有40块钱,就能在上海过上不错的生活。 由此可以看出,灌录一张戏曲唱片五千块是多么高的薪酬,当然这是对于顶尖的戏剧名家来说的。 相对于戏曲名家,歌星的薪酬就要底的多,灌录一张唱片基本上就是一两百块钱。 这是因为戏曲名家已经成名,有观众基础,唱片不愁销量。 而歌星发唱片就要看市场反应,风险太大。 再者说,戏曲演唱需要几十年的功底,而歌星只要嗓子好,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稍加培训就能演唱流行歌曲,这也是歌星酬劳底的原因之一。 孟晓冬灌录这张唱片拿到了150元的酬劳。 唱片公司给发行商的价格是一张唱片两元钱,唱片的材料成本才两角钱,就算是加上各种人工费用,唱片公司也能赚取将近一半的利润。 销量越大,他们赚的越多。 林子轩当初想要和百代公司签署分成协议,从每张唱片中抽成一角钱。 他还设计了一套方案,如果唱片销量低于一万张,他不要任何费用,这就是对赌协议。 可惜法国人不是傻子,百代的经理张常福也不同意,他们不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改变公司的运营模式。 百代公司对这张试水的唱片销量估计的比较保守,他们认为最终应该在四千到六千张。 这是因为此前没有例子可以参照,谁也不知道一向保守的中国社会能不能接受。 林子轩需要依靠百代公司成熟的销售体系,让孟晓冬一夜成名,从而打造出中国第一位流行歌星,那就要用各种手段来提高孟晓冬的知名度。 申报上的照片只是第一步,北平的晨报,天津的大公报等等报刊上都有类似的广告,只有孟晓冬的照片略有不同。 有的端坐托腮,文静如水,有的斜倚独立,神情忧愁 数十张照片,婀娜柔美,各具风姿。 广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与此同时,唱片从百代公司发出,运往全国各地。 最开始销售的自然是上海本地,当一名经销商拿出刚刚送来的唱片,把它放到留声机上的时候,一个柔媚清亮的声音响起,在空中飘荡。 “那南风吹来清凉,那夜莺啼声细唱,月下的花儿都入梦,只有那夜来香,吐露着芬芳。” 靡靡之音,席卷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