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誓不被废在线阅读 - 八旗妇女服饰(常服)

八旗妇女服饰(常服)

    一.马褂

    顾名思意,马褂,当然是骑马时所穿的衣服。我们都知道,满族在关外的时候也是马背上的民族,马褂是一种清代穿于袍服外的短衣,长仅及脐,左右及后开楔,袖口平直(无马蹄袖端)。满人初入关时,只限于八旗士兵穿用,到了康雍年间才在社会上开始流行,以后逐渐发展成单、夹、纱、皮、棉等服装,成为一种便服,士庶都可穿着。由于时代不同,用料、颜色、缀饰也有差别。乾隆时曾流行毛朝外的皮马褂,均用珍贵裘皮,非一般人所能置。马褂的样式有琵琶襟、大襟、对襟三种。款式有挽袖(袖比手臂长)、舒袖(袖不及手臂长)两类。女式马褂衣身长短肥瘦的流行变化与男式马褂差不多,但女式马褂全身施纹彩,并用花边镶饰。

    PS:我们还熟知的一**褂形式,电视上经常见到的,就是所谓的黄马褂,是皇帝特赐的服装。穿着这种赐服的人,主要有三类:一是随皇帝“巡幸”的侍卫,称为“职任褂子”;二是行围校射时,中靶或获猎多者,称为“行围褂子”;三是在治事或战事中建有功勋者,称为“武功褂子”,这些人还要被载入史册。只有这种御赐的马褂才可以随时穿着。

    二.坎肩

    坎肩又名紧身、搭护、背心、马甲,为无袖短身的上衣,是清代服饰里必备的一件。我们今天仍然一直在穿。其实说起半袖或者无袖的短身上衣,我们的历史也很悠久,比如唐代的半臂,宋代流传到明朝的比甲,还有清代一直穿到今天的坎肩。坎肩的式样有一字襟、琵琶襟、对襟、大捻襟、人字襟等数种,多穿在氅衣、衬衣、旗袍的外面。

    《清稗类钞·服饰类》记载:"半臂,汉时名绣,即今之坎肩也,又名背心。"吴语称为马甲。工艺有织花、缂丝、刺绣等。花纹有满身洒花、折枝花、整枝花、独棵花、皮球花、百蝶、仙鹤、凤凰、寿字、喜字等等,内容都寓有吉祥含义。清中后期,在坎肩上施加如意头、多层滚边,除刺绣花边之外,加多层绦子花边、捻金绸缎镶边。有的更在下摆加旒苏串珠等为饰。

    三.衬衣

    清代女式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禊、有五个纽扣的长衣,袖子形式有舒袖(袖长至腕)、半宽袖(短宽袖口加接二层袖头)两类,袖口内再另加饰袖头。是妇女的一般曰常便服。以绒绣、纳纱、平金、织花的为多。周身加边饰、晚清时边饰越来越多。常在衬衣外加穿坎肩。秋冬加皮、棉。

    四.氅衣

    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小异是指衬衣无开禊,氅衣则左右开禊高至腋下,开禊的顶端必饰云头;且氅衣的纹饰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在领托、袖口、衣领至腋下相交处及侧摆、下摆都镶滚不同色彩、不同工艺、不同质料的花边、花绦、狗牙等等,尤以江南地区,俗以多镶为美。据江苏巡抚对苏州地区的风俗衣饰《训俗条》中称:"至于妇女衣裙,则有琵琶、对襟、大襟、百裥、满花、洋印花、一块玉等式样。而镶滚之费更甚,有所谓白旗边,金白鬼子栏杆、牡丹带、盘金间绣等名色,一衫一裙,本身兰价有定,镶滚之外,不啻加倍,且衣身居十之六,镶条居十之四,一衣仅有六分绫绸。新时固觉离奇,变色则难拆改。"大约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这种以镶滚花边为服装主要装饰的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在氅衣的袖口内,也都缀接纹饰华丽的袖头,加接的袖头上面也以花边、花绦子、狗牙儿加以镶滚,袖口内加接了袖头之后,袖子就显得长了,而且看上去像是穿了好几件讲究的衣服。加接的袖头摩脏了又可以更换新的。

    五.围巾

    在穿衬衣和氅衣时,在脖颈上系一条宽约2寸,长约3尺的丝带,丝带从脖子后面向前围绕,右面的一端搭在前胸、左面的一端掩入衣服捻襟之内。围巾一般都绣有花纹,花纹与衣服上的花纹配套。讲究的还镶有金线及珍珠。有一种说法,由于清代的衣服大多没有领子,所以围巾在清宫女子身上,就起到一种假领的作用,不过不知道这种说法对不对。

    六.领衣

    清代礼服一般无领,穿时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领。春秋季节,用浅湖色缎,冬季用绒或皮,这种领子,又称“领衣”,又因形似牛舌,故俗称“牛舌头”。质料用布或绸缎,前为对襟,用钮扣系之,束在腰间。还有一种披肩。形似菱角,上面绣以纹样,多用于官员朝服。

    七.裙子

    裙子主要是汉族妇女所穿,满族命妇除朝裙外,一般不穿裙子。至晚清时期,汉满服装互相交流,汉满妇女都穿。清代裙子有百褶裙、马面裙、襕干裙、鱼鳞裙、凤尾裙、红喜裙、玉裙、月华裙、墨花裙、粗蓝葛布裙等等。

    八.云肩

    云肩为妇女披在肩上的装饰物,五代时已有之,元代仪卫及舞女也穿。《元史·舆服志》一记载:"云肩,制如四垂云。"即四合如意形,明代妇女作为礼服上的装饰。清代妇女在婚礼服上也用,清末江南妇女梳低垂的发髻,恐衣服肩部被发髻油腻沾污,故多在肩部戴云肩。贵族妇女所用云肩,制作精美,有剪彩作莲花形,或结线为璎珞,周垂排须。慈禧所用的云肩,有的是用又大又圆的珍珠缉成的,1件云肩用3500颗珍珠穿织而成。

    九.斗篷

    斗篷我们都很熟悉,是那种穿在外衣之外,用来避寒以及遮挡风雪用的,最初也是战场上的发明,后来流传到社会上。清代的斗篷又名一口钟,为无袖、不开衩的长外衣,满语叫"呼呼巴",也叫大衣。有长短两式,领有抽口领、高领和低领三种,男女都穿,官员可穿于补服之外,但蟒服不许用。行礼时须脱去一口钟,否则视为非礼。妇女所穿一口钟,用鲜艳的绸缎作面料,上绣纹彩。里子讲究的以裘皮为衬。

    一口钟的穿法:它是大约从腰部以下才开禊(而且是只在前身开禊),把人几乎整个裹在里面的,在两侧胁下各开一个直孔,手臂从直孔穿出来,这样不会担心寒风会侵入人体,也不用把衣襟撩起来穿脱那么失礼。

    衣襟分类:

    一.大襟

    又叫偏襟、捻襟、右衽、和尚领,把衣襟开在右边的一种样式,它也带个如意头。这里补充一点就是我们的传统服饰,历朝历代的主流都是右衽,尤其在汉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时期会以左衽为主,不过通常都是在少数民族的文化充斥当代的时候,而且维持的时间都很短暂,并不能影响整个右衽潮流),就是衣襟如果不是对襟款式就一定要把衣襟开在右侧,清代的汉化也很严重,所以也是以右衽为正宗。在汉文化里,“披发左衽”是对蛮荒之地的蛮夷之人最大的轻蔑和讽刺。

    二.对襟

    传统服饰基本式样除了右衽就是对襟。清代的坎肩和马褂都有对襟的款式,而且一般会有一个如意头的花纹作装饰,所以通常也叫如意襟。

    三.琵琶襟

    琵琶襟大约是清代的一个独创,又叫缺襟,因其右襟短缺,故名。坎肩、马褂都有琵琶襟的样式。

    四.多纽式

    多纽式的衣服除在对襟的门襟有直排的纽扣外,并在前身腰部有一排横列的纽扣。

    比较有代表性多纽式为一字襟。比较出名的是一字襟马甲,这**甲穿在袍套之内,如果乘马行走觉得热时,只要探手于内解掉横、直两排纽扣,便可在衣内将其曳脱,避免解脱外衣之劳。满语叫作“巴图鲁坎肩”。原来这种多纽马甲只许王及公主能穿,后来普通的人也都能穿,并把它直接穿在衣服外面,“巴图鲁”是好汉、勇士之意,俗谓十三太保。

    另外一些多纽式的样式,比如人字襟,除在对襟的门襟有直排的纽扣外,并在前身有两排直列的纽扣,状似“人”字,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