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巨浪在线阅读 - 战前帝国主要战舰年表(巡洋舰篇)

战前帝国主要战舰年表(巡洋舰篇)

    巡洋舰:

    早期,巡洋舰被称为“护卫舰”,专指比战列舰小,速度快,装甲薄弱,续航力强大的战舰。这些战舰一般执行巡逻、传递邮件、破坏敌人海上航线的任务,同时兼顾保卫海外殖民地,保护己方商船等任务。

    一般情况下,“护卫舰”不参加舰队决战,即便遭遇敌方战列舰,也能轻易逃脱。

    海战进入蒸汽时代之后,“护卫舰”的吨位逐渐增大,火力逐渐增强,防护也逐渐提高,但是仍然不具备参加舰队决战的能力。同时,“护卫舰”的任务范围也随之扩大,其存在的意义出现了明显变化,风帆时代的“护卫舰”成为了巡洋舰。

    在驱逐舰出现之前,巡洋舰一直填补着战列舰与小型战舰之间的空白。驱逐舰出现之后,巡洋舰与驱逐舰的主要区别就是:单独远洋作战能力。

    随着海上贸易日显重要,“海上生命线”成为各个强国的生存基础,巡洋舰在海军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当时,破坏敌方的海上生命线,保护己方的海上生命线,成为了各国海军的主要任务。

    为此,巡洋舰衍生出了不同的种类。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装甲巡洋舰与快速巡洋舰。

    顾名思义,装甲巡洋舰就是在保证火力的基础上,适当牺牲速度,提高战舰的防护能力,使其具备对付敌方巡洋舰的能力。另外,对一些无力建造战列舰,或者无法大规模建造战列舰的国家来说,装甲巡洋舰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俄罗斯就曾经大规模建造装甲巡洋舰,并且用其顶替战列舰在海军中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装甲巡洋舰可以伴随主力舰执行作战任务,但更多的时候,装甲巡洋舰的主要任务就是为速度慢得多的商船护航,对付前来袭击商船的巡洋舰,并且维持海外殖民地的统治权。

    快速巡洋舰走的则是另外一个极端,即通过牺牲火力与防护,尽最大限度的提高速度与续航能力。因此,快速巡洋舰只有两个任务:侦察与海上袭击。

    在舰队作战中,快速巡洋舰主要承担侦察任务。

    如果单独行动,快速巡洋舰则主要对付敌方基本上没有防御能力的商船。如果在袭击中遭遇敌方更强大的战舰,则凭其速度逃逸。

    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两种巡洋舰都逐渐淡出了海战舞台。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战列巡洋舰逐渐取代了装甲巡洋舰,同时快速巡洋舰在面对有护航力量的商船队时也难以有所作为。战后,快速巡洋舰在舰队中的位置也逐渐被更快,更小,更灵活,同时也更便宜的驱逐舰取代。

    只是,巡洋舰绝不会这么轻易的退出历史舞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对各国拥有的巡洋舰总吨位,巡洋舰的排水量做了明确规定,并且将巡洋舰分成了两个类别:主炮口径二百毫米以下的为甲型巡洋舰,主炮口径一百五十毫米以下的为乙型巡洋舰。这就是所谓“重巡洋舰”与“轻巡洋舰”。

    因为条约对主力舰做了极为严厉的限制,所以各国都将巡洋舰做为了提升海军实力的关键,只是各国的侧重点不同。

    如同日本这类二流海军强国,为了赶超大明帝国,非常重视火力强大的重巡洋舰。

    相反,帝国因为有着大量海上航线需要保护,并且需要一支庞大的海军力量来保护与维持海外殖民地,需要的不是造价高昂的重巡洋舰,而是相对低廉,且更适合大批量建造,能够长期在海上活动的轻巡洋舰。

    这也成为了帝国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发展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际战例证明,按照条约规定建造,“皮薄馅大”的重巡洋舰即难充当主力舰使用,又难以抵抗轻巡洋舰的攻击,在大规模海战中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相反,廉价的,各项性能搭配适当的轻巡洋舰更有价值。

    同时,大战还证明,必须要有一种能够对付巡洋舰的战舰来维持海上生命线的安全。,

    在此情况下,“大型巡洋舰”应运而生。

    如果从排水量、火力、防护、速度上来看,大型巡洋舰很容易被认为是“战列巡洋舰”的衍生产物。实际上,大型巡洋舰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风行的战列巡洋舰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特别在战术任务上,两者完全不同。

    二战期间,战列舰的主炮口径普遍提高到了四百毫米以上,仅仅装备了二百四十毫米到三百毫米口径主炮的大型巡洋舰很难胜任舰队决战。因此,在诞生的那一刻,大型巡洋舰就不具备参加舰队决战的能力。

    如此一来,大型巡洋舰的使用范围有了明确的界定。

    只有一个:对付敌人的巡洋舰,保护己方海上航线的安全!

    随着战争发展,到了战争后期,大型巡洋舰才在己方已掌握制海权的情况下,投入一线战斗。其主要任务仍然是保护登陆场,为己方登陆部队提供炮火支援,打击敌方前线与后方之间的海上交通线,顶替战列舰掌握制海权。

    正是如此,大型巡洋舰避免了战列巡洋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悲惨命运,并且在战场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可以说,整个大战期间,不管是伴随战列舰活动的轻巡洋舰,还是充当“后方护卫”的大型巡洋舰,巡洋舰在战场上都极为活跃,并且为其在战后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础。

    装甲巡洋舰:

    专门为护航设计的,适当牺牲速度,提高防护的巡洋舰。

    松江级:

    设计工作始于明历五百二十八年三月,于明历五百三十二年定型,随即投入批量建造,前后总共建造十二艘。其中:

    崇明造船厂:“松江”号,“南京”号,“杭州”号。

    威海造船厂:“济南”号,“郑州”号,“太原”号。

    京唐造船厂:“天津”号,“沈阳”号,“长春”号。

    湛江造船厂:“广州”号,“南宁”号,“昆明”号。

    作为帝国海军第一级装甲巡洋舰,松江级不算先进,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却极为活跃,不但伴随主力舰作战,还担负起了繁琐的护航任务。该级巡洋舰中,有七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沉,另外五艘在大战结束后相继退役。

    武汉级:

    松江级的建造工作开始后,帝国海军提出了新型装甲巡洋舰的建造要求,并且委托威海造船厂进行设计。明历五百三十五年,设计工作基本完成,次年向内阁提交建造计划,随即投入批量建造,前后总共建造十二艘。其中:

    崇明造船厂:“长沙”号,“南昌”号,“福州”号。

    威海造船厂:“武汉”号,“西安”号,“兰州”号。

    京唐造船厂:“哈尔滨”号,“石家庄”号,“呼和浩特”号。

    湛江造船厂:“重庆”号,“成都”号,“贵阳”号。

    武汉级在松江级的基础上做了大量改进,性能有大幅度提升,吨位也相应增加了一千多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该级装甲巡洋舰几乎参加了所有重大战役,并且出现在了所有战区,为帝国立下赫赫功劳。战争期间,有十艘战沉,其中“重庆”号荣获“帝国议政院集体荣誉勋章”,这也是整个大战期间,唯一获得该荣誉的巡洋舰。仅存的两艘也在战后退役,并且被拆解出售。

    西宁级:

    武汉级顺利服役之后,其性能并没有完全达到海军的要求,随即海军发出了新的招标书,湛江造船厂的设计方案得到海军青睐。明历五百四十一年,帝国内阁正式批准了西宁级的建造计划,同年开工建造。其中:

    崇明造船厂:“台北”号,“海口”号,“青岛”号。

    威海造船厂:“大连”号,“威海”号,“合肥”号。

    京唐造船厂:“唐山”号,“淄博”号,“扬州”号。

    湛江造船厂:“西宁”号,“拉萨”号,“乌鲁木齐”号。

    作为帝国海军建造的最后一级装甲巡洋舰,西宁级在批量建造之前,很多新技术都没有来得及采用,其性能虽然达到了装甲巡洋舰的巅峰,但是比起后来的战列巡洋舰仍然有太多的欠缺。作为一种装甲巡洋舰,西宁级在大战期间的表现也只能算得上是中规中矩。先后有六艘该级战舰战沉,战后除“青岛”号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之外,其他五艘都陆续退役。

    快速巡洋舰:

    专门为破交作战,以及舰队护航设计的一种强调速度,火力适中,防护薄弱的巡洋舰。

    东北级:

    设计工作与松江级装甲巡洋舰同时展开,曾被当作是松江级的简化型。明历五百三十三年获准建造,前后工建造三十二艘。其中:

    崇明造船厂:“铁岭”号,“抚顺”号,“本溪”号,“丹东”号,“鞍山”号,“营口”号,“盘锦”号,“锦州”号。

    威海造船厂:“朝阳”号,“葫芦岛”号,“阜新”号,“辽阳”号,“白城”号,“松原”号,“四平”号,“吉林”号。

    京唐造船厂:“延边”号,“辽源”号,“通化”号,“白山”号,“大兴安岭”号,“黑河”号,“齐齐哈尔”号,“大庆”号。

    湛江造船厂:“绥化”号,“伊春”号,“鹤岗”号,“佳木斯”号,“双鸭山”号,“七台河”号,“鸡西”号,“牡丹江”号。

    作为世界上第一种快速巡洋舰,东北级的设计非常成功,大战期间非常活跃,不但在舰队中充当侦察舰的任务,还协同驱逐舰共同对付雷击舰,掩护主力舰。另外,东北级在破交作战中也表现得十分活跃,整个大战期间,共一千八百五十三艘,总计三百九十四万载重吨的商船,沉重的打击了敌国的海上交通。战争期间,该级战舰共有二十七艘战沉,剩余的五艘也在战后陆续退役。

    河北级:

    东北级服役之后,帝国海军对其性能非常满意,随即下令设计一种更先进的快速巡洋舰。河北级摆脱了装甲巡洋舰的影响,是帝国海军单独设计的第一种快速巡洋舰,并且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明历五百三十七年,帝国内阁批准了河北级的建造工作。该级战舰前后共建造二十四艘,其中:

    崇明造船厂:“秦皇岛”号,“唐山”号,“承德”号,“张家口”号,“保定”号,“廊坊”号。

    威海造船厂:“沧州”号,“邢台”号,“衡水”号,“邯郸”号,“东营”号,“滨州”号。

    京唐造船厂:“德州”号,“聊城”号,“菏泽”号,“泰安”号,“济宁”号,“枣庄”号。

    湛江造船厂:“烟台”号,“潍坊”号,“日照”号,“临沂”号,“莱芜”号,“海阳”号。

    全新的设计赋予了河北级强大的战斗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级战舰凭借其优秀的性能,在主力舰队中获得了一席之地,主要任务就是前进侦察,并且指挥驱逐舰对付敌方的鱼雷艇,掩护主力舰。相对而言,河北级执行的破交任务并不多,却相当有名。“沧州”号在被击沉之前,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就在大西洋上击沉了五十七艘,总计三十八万载重吨的商船。战争期间,该级巡洋舰先后有十四艘战沉,其余十艘也在战后陆续退役。

    江南级:

    随着战争临近,帝国迫切需要更多巡洋舰来保护主力舰免受敌人鱼雷艇的威胁,以及打击敌人的海上生命线。东北级与河北级的优秀性能让帝国海军更侧重发展快速巡洋舰,江南级应运而生。明历五百四十年,河北级的建造工作还未完成,帝国内阁就批准了江南级的建造工作。该级战舰前后共建造七十二艘,其中:

    崇明造船厂:“苏州”号,“无锡”号,“常州”号,“镇江”号,“马鞍山”号,“芜湖”号,“宣城”号,“铜陵”号,“池州”号,“黄山”号,“安庆”号,“黄冈”号,“鄂州”号。

    威海造船厂:“黄石”号,“孝感”号,“荆州”号,“咸宁”号,“湖州”号,“嘉兴”号,“绍兴”号,“宁波”号,“舟山”号,“台州”号,“温州”号,“金华”号,“丽水”号。

    京唐造船厂:“衢州”号,“景德镇”号,“上饶”号,“鹰潭”号,“九江”号,“宜春”号,“新余”号,“抚州”号,“吉安”号,“岳阳”号,“宜阳”号,“湘潭”号,“衡阳”号。

    湛江造船厂:“常德”号,“张家界”号,“怀化”号,“娄底”号,“邵阳”号,“南平”号,“宁德”号,“三明”号,“毫州”号,“阜阳”号,“宿州”号,“蚌埠”号,“滁洲”号。

    连云港造船厂:“徐州”号,“连云港”号,“宿迁”号,“淮安”号,“盐城”号,“泰州”号,“南通”号,“安阳”号,“濮阳”号,“鹤壁”号。

    基隆造船厂:“新乡”号,“焦作”号,“洛阳”号,“开封”号,“商丘”号,“周口”号,“平顶山”号,“许昌”号,“南阳”号,“信阳”号。

    江南级不但是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最多的一级快速巡洋舰,也是蒸汽时代帝国建造最多的一级巡洋舰。因为由连云港造船厂与基隆造船厂建造的二十艘有所改进,所以有人将这二十艘称为“江南级乙型”,将另外四家造船厂建造的五十二艘称为“江南级甲型”。实际上,两者并无多大区别。大战期间,江南级非常活跃,是战场上名副其实的多面手,被用来执行除战列决战之外的几乎所有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该级舰击沉了二百三十五艘敌舰,并且在破交作战中击沉了三千五百七十八艘,总计八百九十七万载重吨的商船。可以说,江南级的卓越表现为帝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大战中,一共有三十五艘该级战舰被击沉,战后剩余的三十七艘陆续退役。

    西南级:

    帝国在大战期间设计并且建造的唯一一级快速巡洋舰,原本计划建造七十二艘,后因资源有限,需要集中力量建造更加重要的主力舰,实际只完成了三十六艘。明历五百四十六年,帝国内阁正式批准了该级巡洋舰的建造工作。其中:

    崇明造船厂:“绵阳”号,“广元”号,“巴中”号,“达州”号,“南充”号,“德阳”号。

    威海造船厂:“资阳”号,“内江”号,“自贡”号,“泸州”号,“宜宾”号,“眉山”号。

    京唐造船厂:“乐山”号,“雅安”号,“攀枝花”号,“西昌”号,“广安”号,“遂宁”号。

    湛江造船厂:“万州”号,“梁平”号,“酉阳”号,“石柱”号,“涪陵”号,“荣昌”号。

    连云港造船厂:“遵义”号,“铜仁”号,“毕节”号,“安顺”号,“六盘水”号,“迪庆”号。

    基隆造船厂:“丽江”号,“楚雄”号,“昭通”号,“曲靖”号,“大理”号,“玉溪”号。

    作为快速巡洋舰的巅峰之作,西南级不但速度出众,其防护能力也得到了加强,甚至能够媲美战前建造的松江级装甲巡洋舰。只是在战争期间,帝国有限的资源必须首先保证主力舰的建造工作。另外,西南级形成战斗力的时候,大战即将结束,所以其在战场上的表现远不如前三级轻巡洋舰。大战期间,只有五艘西南级快速巡洋舰战沉,其余三十一艘在战后继续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仍然有十八艘在帝国海军中担任主力,并且先后投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华南级:

    明历五百五十年,针对西南级的一些毛病,进行修改之后的一级快速巡洋舰,原本计划建造三十六艘,后因战争结束,在正式动工前被叫停,后根据《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规定,放弃了建造计划。

    东南级:

    设计工作始于明历五百五十一年中,针对快速巡洋舰在战争中暴露出的问题做了大量改进,初步具备了轻巡洋舰的雏形。后因战争结束,建造工作还未安排就因条约规定而放弃建造。

    西北级:

    设计工作始于明历五百五十二年初,基本上完全放弃了快速巡洋舰的设计思路,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通过增加排水量,增强了防护与火力,可以说是战后轻巡洋舰的鼻祖。后因《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规定,放弃建造,但是其设计思路,以及为之开发的新技术都用到了后来的轻巡洋舰上。

    重巡洋舰:

    《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产物,在最大限度的强调火力之下,速度与防护并重,用来对付敌人的巡洋舰,并且适度承担舰队决战任务的巡洋舰。

    威慑级:

    《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签署后,应对新时代的海上威胁,帝国海军设计的第一种重巡洋舰,继承了一战前装甲巡洋舰的设计思想。原本计划建造六艘,后随日本海军的“古鹰”级服役,威慑级明显落后,最终其建造数量被削减到两艘。

    “威慑”号:明历五百五十四年五月八日在崇明造船厂开工建造,明历五百五十六年三月十一日下水,次年一月二日建成,编入帝国南洋舰队。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震慑”号:明历五百五十四年八月十一日在威海造船厂开工建造,明历五百五十六年五月七日下水,次年二月二十五日建成,编入帝国东洋舰队。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因为大量继承了装甲巡洋舰的设计思想,威慑级作为重巡洋舰并不合格。另外,帝国海军并不重视重巡洋舰,因此威慑级在很大的程度上只是帝国海军应对《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中对巡洋舰的性质界定的某种回应。

    决心级:

    明历五百五十五十九年,随着日本海军的三级重巡洋舰陆续服役,或者开工建造,同时大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或者战争期间建造的装甲巡洋舰达到了服役期限,帝国海军急需一种能够对抗日本海军的重巡洋舰,顶替即将退役的装甲巡洋舰的战舰。在此情况下,决心级的设计与建造工作提上日程安排。明历五百六十二年底,决心级的设计工作完成,帝国内阁随即批准建造八艘,其中:

    崇明造船厂:“决心”号,“决断”号。

    威海造船厂:“决意”号,“决定”号。

    湛江造船厂:“决胜”号,“决然”号。

    基隆造船厂:“决算”号,“决战”号。

    作为帝国海军第一级真正意义上的重巡洋舰,也是帝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级重巡洋舰,决心级的性能并不落后,在某些方面甚至能与日本海军的利根级媲美。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八艘决心级重巡洋舰都没有来得及进行全面改进。另外,帝国海军内部对重巡洋舰的战术使用范围存在很大的争议。结果,八艘决心级重巡洋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并没有能够达到海军的预期。

    安海级:

    明历五百六十八年,得知日本与美国都在设计超级巡洋舰,且在日本不续约的情况下,《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将自动作废,帝国海军立即着手设计一种更强的重巡洋舰。在最初的设计计划中,安海级已经具备了后期大型巡洋舰的雏形。后来得知日本的超级巡洋舰计划并不存在,美国也没有建造类似巡洋舰的计划后,考虑到成本问题,帝国海军降低了对安海级的性能要求,从而使安海级成为了一级标准的重巡洋舰。这也是帝国海军在《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限制范围之内,设计的最后一级重巡洋舰。该舰原本计划建造八艘,后只批准建造四艘,最后只建成了两艘。

    “安海”号:明历五百六十九年十一月一日在崇明造船厂开工建造,明历五百七十一年一月八日下水,九月十八日建成,编入帝国南洋舰队。十二月,在完成初步训练之后,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安洋”号:明历五百六十九年十一月五日在威海造船厂开工建造,明历五百七十一年一月十一日下水,九月二十五日建成,编入帝国东洋舰队。十二月,在完成初步训练之后,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作为一种“条约型重巡洋舰”,安海级绝对算得上是重巡洋舰的巅峰之作,其各项性能皆超过了同时期建造的其他重巡洋舰。也许,其最大的遗憾就是服役后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结果两艘重巡洋舰都在训练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投入了战斗。

    定远级:

    在安海级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完全突破了条约限制,是“后条约型重巡洋舰”。只是在设计还未完成的时候,战争就已迫在眉睫,帝国海军需要集中力量建造主力舰,难以建造更多的重巡洋舰,其设计成果被保留了下来,并且最终应用到了大型巡洋舰之上。

    平远级:

    彻底摆脱了条约限制,完全按照帝国海军的战术与技术指标设计的一级重巡洋舰。与定远级一样,因为帝国海军无力建造更多的重巡洋舰,结果仅仅停留在设计图上。后来,平远级的设计成果被大量应用到了大型巡洋舰上,甚至有人认为,帝国海军建造的第一级大型巡洋舰,即“海龙级”就是平远级重巡洋舰的翻版。

    轻巡洋舰:

    《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另外一个产物,相对于重巡洋舰来说,轻巡洋舰更加注重火力、防护、速度这三项重要性能指标之间的平衡。正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轻巡洋舰又被称为“通用巡洋舰”。

    淮河级:

    因为大量快速巡洋舰在战后继续服役,所以战后帝国海军最缺的不是巡洋舰。条约签署之后,帝国海军并没有急于建造“条约型轻巡洋舰”,直到明历五百五十七年,随着在战前建造快速巡洋舰陆续退役,建造轻巡洋舰的事情才提上了帝国海军的日程安排。同年,淮河级的建造工作得到内阁批准,只是该级轻巡洋舰仅此一艘。

    “淮河”号:明历五百五十八年五月八日在湛江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下水,明历五百六十年六月建成,编入帝国南洋舰队。明历五百六十九年五月,转为预备役,充当海军训练舰。

    从很大的程度上讲,淮河级是帝国海军为后来大批量建造轻巡洋舰而专门设计建造的一级带有浓重实验性质的轻巡洋舰。也就是说,淮河级轻巡洋舰的性能并不出众,但是它为后来的轻巡洋舰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帝国海军在使用淮河级的时候,也总结出了轻巡洋舰在未来海战中的战术范围,从而为轻巡洋舰的作战使用做出了明确界定,并且以此提出了轻巡洋舰的主要性能指标。从这个层面上看,淮河级轻巡洋舰在帝国海军巡洋舰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汉江级:

    继淮河级之后,帝国海军设计的第二种,也是批量建造的第一种轻巡洋舰。该级轻巡洋舰除了严格按照条约规定设计之外,还采用了大量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新技术,从而具备了强大的性能。明历五百六十年七月,帝国内阁批准了十二艘的建造计划。其中:

    崇明造船厂:“汉江”号,“嘉陵江”号,“岷江”号。

    威海造船厂:“乌江”号,“沅江”号,“赣江”号。

    湛江造船厂:“雅砻江”号,“湘江”号,“沱江”号。

    基隆造船厂:“清江”号,“资水”号,“信江”号。

    因为开工建造时间相对较晚,汉江级拥有后发优势,在其设计时就采纳了大量新技术与新设备,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除了小规模改进之外,该级轻巡洋舰并没有进行大规模改进。在第二次大战初期,汉江级轻巡洋舰是帝国海军中最为活跃的巡洋舰,也是帝国海军巡洋舰编队中的主力之一。

    扬子江级:

    汉江级的成功设计让帝国海军更为重视轻巡洋舰,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在有限的财力下,帝国也只能建造价格相对低廉的轻巡洋舰,并且借此来弥补在重巡洋舰方面的欠缺,并且用以维持规模庞大的海上生命线。在汉江级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扬子江级轻巡洋舰因此诞生。明历五百六十五年,帝国内阁政府批准了十二艘的建造计划。其中:

    崇明造船厂:“扬子江”号,“黄浦江”号,“青戈江”号。

    威海造船厂:“荆江”号,“沣水”号,“修水”号。

    湛江造船厂:“金沙江”号,“涪水”号,“赤水”号。

    基隆造船厂:“鲜水河”号,“大渡河”号,“通天河”号。

    很多人都认为,扬子江级是汉江级的改进型号,因此将其称为“汉江级乙型”。实际上,扬子江级绝不是汉江级的简单改进型,而是一种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装备的新型轻巡洋舰,其性能,特别是火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甚至具备了与重巡洋舰抗衡的实力。如同汉江级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扬子江级并没有接受大规模改进。

    松花江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众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或者期间建造的快速巡洋舰陆续退役,帝国海军急需大量巡洋舰来确保海上生命线的安全。同时,假想敌对国的重巡洋舰数量远超过了帝国海军,因此帝国海军需要新建造的轻巡洋舰具备与重巡洋舰对抗的能力,但不要求具有压倒优势。在此情况下,全新设计的松花江级轻巡洋舰诞生了。明历五百六十八年,在扬子江级的建造工作行将结束的时候,帝国内阁批准了十二艘松花江级轻巡洋舰的建造计划。只是,设计工作一直到明历五百六十九年底才完成,随后帝国海军将松花江级轻巡洋舰的建造数量扩大到了二十四艘,并且得到了帝国内阁的批准。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初,帝国海军又增加了十二艘松花江级轻巡洋舰的计划,同样获得了帝国内阁的批准。最终,松花江级轻巡洋舰分两批建造了三十六艘。其中:

    崇明造船厂:“松花江”号,“汤望河”号,“呼兰河”号,“布列亚江”号,“牡丹江”号,“南瓮河”号。

    威海造船厂:“乌苏里江”号,“松阿察河”号,“挽力河”号,“穆楞河”号,“乌拉河”号,“比金河”号。

    湛江造船厂:“黑龙江”号,“嫩江”号,“石勒喀河”号,“海拉尔河”号,“纳结雅河”号,“洛古河”号。

    基隆造船厂:“鄂嫩河”号,“甘河”号,“诺敏河”号,“绰尔河”号,“雅鲁河”号,“洮儿河”号。

    京唐造船厂:“辽河”号,“西拉木伦河”号,“老哈河”号,“大凌河”号,“鸭绿江”号,“图们江”号。

    连云港造船厂:“海河”号,“永定河”号,“桑干河”号,“马颊河”号,“滦河”号,“浑江”号。

    因为第二批由京唐造船厂与连云港造船厂建造的十二艘比第一批二十四艘有所改进,所以第二批松花江级轻巡洋舰又被称为“辽河级”轻巡洋舰,实际上,改进并不明显,两批次的基本设计完全相同。作为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设计,在战争期间陆续服役的一级轻巡洋舰,松花江级担负起了战争初期的主要作战任务。

    大型巡洋舰:

    《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作废之后,世界各国开始设计“后条约型巡洋舰”。帝国海军也不甘落后,明历五百六十八年底,也就是条约作废的当年,就提出了设计一种能够压倒所有潜在敌对国所拥有的,任何一种巡洋舰的“超级巡洋舰”。

    只是当时技术条件有限,且帝国海军最需要的是新式战列舰,所以超级巡洋舰的研制工作严重滞后。到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初,战争已经迫在眉睫,帝国海军才重新加大了对超级巡洋舰的研制投入。

    可是,此时已经来不及赶在战争爆发前建造出一种新型巡洋舰,甚至来不及完成设计工作。可是帝国的舰艇工程师并没有放弃努力,在当年中期,就拿出了一份基本上能够满足帝国海军技术指标的设计方案。随即,帝国海军批准了全面设计工作。

    这就是帝国海军第一种大型巡洋舰的由来。

    海龙级:

    初步设计工作在明历五百六十八年就已展开,后来平远级重巡洋舰的设计与建造计划取消之后,大量借鉴与采用了平远级的设计成果。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初,在得到帝国海军的批准之后,设计工作得以恢复。

    原本计划于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六月前完成设计,并且开工建造。可是随着战争爆发,设计工作并没有按时完成。

    作为帝国海军设计的第一种大型巡洋舰,帝国海军对海龙级抱以厚望,曾一度希望该级战舰能够像一战时的战列巡洋舰一样,既能对付任何一种巡洋舰,又具备伴随主力舰参加舰队决战的实力。结果,海军的“超额”要求严重影响了设计工作。直到海军改变初衷,放弃了不切实际的要求之后,设计工作才走上正轨。

    虽然海龙级的建造工作在战争爆发之后才展开,但是按照海军的设计要求,该级巡洋舰开辟了大型巡洋舰的先河,并且使大型巡洋舰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斗力仅次于战列舰的准主力舰。

    随着海龙级,以及其他大型巡洋舰在战争期间陆续加入帝国海军服役,它们注定将成为巡洋舰的“杀手”,并且在硝烟四起的战场上为帝国,为帝国海军立下赫赫战功。

    不论是一战期间驰骋大洋的装甲巡洋舰与快速巡洋舰;还是在两次大战期间,因《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而产生的重巡洋舰与轻巡洋舰;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诞生的大型巡洋舰,作为一个舰种,巡洋舰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更不会轻易的离开海洋战场。作为海军中仅次于主力舰的主要舰种,巡洋舰在大洋战场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战舰都无法取代,也不能取代的。

    与战后迅速退出历史舞台的战列舰相比,巡洋舰的生命力更为顽强。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巡洋舰的身影仍将出现在世界的每一片海洋上,并且用其不知疲惫的身躯捍卫着帝国的利益,守护着民族的未来,支撑着帝国海军的脊梁。

    ****

    票票啊,收藏啊,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