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章 立足之本
玉秀兄妹俩回到东屏村后,众人听说他们这事变成家事,颜庆洪父子都放出来了,有人觉得玉栋和玉秀仁义,也有人觉得他们软弱可欺。
可玉秀已经顾不上理会大家的议论,也顾不上关心颜庆洪父子去哪里了,现在,她满脑子就是如何立足。
自从重生回来,玉秀一直都很小心,生怕被人发现自己的异常,被当成妖怪。
在银钱上,更是小心谨慎。他们兄妹四个年纪尚幼,无依无靠,银钱多了会引来别人的觊觎,像颜庆洪这样的算计就会更多。她怕没钱,也怕太有钱。
按她原来所想的,先想法子赚些家用,兄妹几个平安长大。等到哥哥成人,或者他和小四有功名了,那时候,反正有玉矿,怎么样都不会穷。
这几年里,他们在东屏村赚钱度日就好。
可如今,事情不同了。
自从听了颜庆洪所说之事后,她心中只觉寒意围绕,玉栋不知道官场之事,只想着颜庆山被人打伤之仇。
玉秀却不得不多想。
颜庆洪说的话,会牵扯到什么事?
这些事,他们兄妹几个又如何能承受?
要找靠山,可谁肯庇护四个孩子?
她不怕颜庆洪,因为有东屏村这么多人的眼睛看着呢。可要是想害自己兄妹几个的人,压根不在乎东屏村这几双眼睛呢?
权贵之人,甚至如武知县这样的小官,要弄死自己四个,也跟碾死四只蚂蚁一样。
玉秀想要改变自己四个的处境,至少,要让人不能随意下手。本来最好的法子是哥和小四能读书入仕,可这不是一日之功。
“有钱能使鬼推磨”,玉秀将兄妹四个的处境想明白后,能想到的法子就是卯足了劲快点赚钱、攒钱,用钱去买名望买靠山。
这些焦虑,玉秀不能告诉玉栋三个,说了除了让他们害怕之外,也不能帮到什么,她只能自己一个人想。
所以,这些时日,她将前世学到的、听到的、见到的,一桩桩掰开了揉碎了想,再一样样地学以致用。
首先能马上赚到钱的,当然是茶。
茶是风雅之物,权贵豪门、世族大家都喜欢藏些珍品茶叶,若是能有别处没有的茶来待客,那更是面子十足。
本来物以稀为贵,玉秀的两宜茶只自己一个人做,现在要钱,她拿着钱掌柜给的十两银子做本钱,在家中开了制茶作坊。
原本烧掉的三间正房,她雇人清理掉那片废墟后,用木板搭了地方做作坊。
她请红婶帮忙,招募了几个老实可靠的村中妇人来做工,两宜茶产量一下就多了。
除了两宜茶,玉秀又搭配了几种香茶,前世唐府的两宜茶出名后,各家豪门都以自家做茶为风雅,所以,成化二十八年后,出了不少名茶。
这些茶各有说道,比如春夏秋冬不同季节饮用不同的茶叶,喝茶人的体质寒热虚火饮用不同的茶叶,每种口感和茶香都很宜人。
玉秀循着前世记忆,摸索出几种配方试做。
钱掌柜的东家听说玉秀要大量生产后,当机立断,开了五味茶楼,让钱掌柜送来了新合约。这合约里,将茶楼的一成干股送给玉秀,而买茶叶的钱还另算。
有这样优厚的条件,玉秀茶坊的茶自然只卖给五味茶楼。
趁着茶坊生意好,本钱也有了,玉秀在茶叶作坊的边上,开了制作胭脂花粉的作坊,将自家所做的胭脂花粉命名为“露华香”。
她拿着府城那位夫人的信做引子,上门拜访武知县的夫人,送了胭脂花粉和茶叶。
武大勇曾说过,他这位伯娘比伯父好点,内宅妇人的人情往来还是有的,只是舍不得花大钱买好东西。
玉秀送去的茶标明是两宜茶,武知县是尝过的,这可是好东西啊。
胭脂花粉也是和茶一个作坊做出来的,身价自然倍增。
武夫人一看玉秀送了十几盒,盒子上标注了“露华香”四字,每个盒子有梅兰竹菊四美图,又以细处区分不同肤色适用不同花色,香味有淡雅如风的,也有浓烈厚重的。
武夫人不用花钱,一看这么十几盒自己用不掉,马上让人给几家女眷送去了。
这些花粉涂在面上更容易白净,还有润泽之效,用了之后只觉肤质都好了。尤其是原本肤色偏黑或偏黄的,涂了那些香粉胭脂,容色更是比寻常好粉要好。
女子爱美,内宅妇人们,无事时的闲谈,大多就是哪家花粉好,这家首饰美。所以,一传十,十传百,买一盒千金五香,就是各家夫人们热衷的雅事了。
一时之间,东屏村颜家的茶和露华香胭脂花粉,从建昌县传开了。
说起来,她的这些推销手法,还是从前世的江南首富沈莛处学来的,当年沈莛是送了一堆玉石首饰到靖王府,然后在外打着靖王爱妾云湘君的名头售卖。
现在,她将这套法子移用到胭脂花粉上,倒也很有用。
到了深秋,各地要到府城缴纳秋税,建昌县自然也要去,玉栋找武知县送上茶叶等物,让武知县在府城交际送人。随后,又请求武知县批个官文,露华浓为东屏颜家所有,其他人不得窃取。
武知县一听这要求,太简单了。玉栋帮他出钱出东西,还不要他干什么为难的事,一份官府保护的批文,盖个知县印就行了!
武知县一高兴,觉得自己便宜占得太多有点不好意思,额外亲笔大书“雅致天成”四个大字奉送。
玉秀将这四字给表成匾额,挂到自家的作坊上。
玉秀以保护秘方为由,请武大勇和洪天锡帮忙,在作坊那边请了几个护院。因为作坊就在她家中,这些护院顺带也就要每日巡视家中房屋。
有这些护院天天巡视,玉秀就不担心什么宵小都能跑进自己家了。
短短两三月间,玉栋家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之家。不少人提起他们,都会说是东屏颜家。这种一夜豪富的事,自然让人瞩目。看到他家那赚钱速度,还有人戏言说玉栋家藏着聚宝盆。
可玉秀已经顾不上理会大家的议论,也顾不上关心颜庆洪父子去哪里了,现在,她满脑子就是如何立足。
自从重生回来,玉秀一直都很小心,生怕被人发现自己的异常,被当成妖怪。
在银钱上,更是小心谨慎。他们兄妹四个年纪尚幼,无依无靠,银钱多了会引来别人的觊觎,像颜庆洪这样的算计就会更多。她怕没钱,也怕太有钱。
按她原来所想的,先想法子赚些家用,兄妹几个平安长大。等到哥哥成人,或者他和小四有功名了,那时候,反正有玉矿,怎么样都不会穷。
这几年里,他们在东屏村赚钱度日就好。
可如今,事情不同了。
自从听了颜庆洪所说之事后,她心中只觉寒意围绕,玉栋不知道官场之事,只想着颜庆山被人打伤之仇。
玉秀却不得不多想。
颜庆洪说的话,会牵扯到什么事?
这些事,他们兄妹几个又如何能承受?
要找靠山,可谁肯庇护四个孩子?
她不怕颜庆洪,因为有东屏村这么多人的眼睛看着呢。可要是想害自己兄妹几个的人,压根不在乎东屏村这几双眼睛呢?
权贵之人,甚至如武知县这样的小官,要弄死自己四个,也跟碾死四只蚂蚁一样。
玉秀想要改变自己四个的处境,至少,要让人不能随意下手。本来最好的法子是哥和小四能读书入仕,可这不是一日之功。
“有钱能使鬼推磨”,玉秀将兄妹四个的处境想明白后,能想到的法子就是卯足了劲快点赚钱、攒钱,用钱去买名望买靠山。
这些焦虑,玉秀不能告诉玉栋三个,说了除了让他们害怕之外,也不能帮到什么,她只能自己一个人想。
所以,这些时日,她将前世学到的、听到的、见到的,一桩桩掰开了揉碎了想,再一样样地学以致用。
首先能马上赚到钱的,当然是茶。
茶是风雅之物,权贵豪门、世族大家都喜欢藏些珍品茶叶,若是能有别处没有的茶来待客,那更是面子十足。
本来物以稀为贵,玉秀的两宜茶只自己一个人做,现在要钱,她拿着钱掌柜给的十两银子做本钱,在家中开了制茶作坊。
原本烧掉的三间正房,她雇人清理掉那片废墟后,用木板搭了地方做作坊。
她请红婶帮忙,招募了几个老实可靠的村中妇人来做工,两宜茶产量一下就多了。
除了两宜茶,玉秀又搭配了几种香茶,前世唐府的两宜茶出名后,各家豪门都以自家做茶为风雅,所以,成化二十八年后,出了不少名茶。
这些茶各有说道,比如春夏秋冬不同季节饮用不同的茶叶,喝茶人的体质寒热虚火饮用不同的茶叶,每种口感和茶香都很宜人。
玉秀循着前世记忆,摸索出几种配方试做。
钱掌柜的东家听说玉秀要大量生产后,当机立断,开了五味茶楼,让钱掌柜送来了新合约。这合约里,将茶楼的一成干股送给玉秀,而买茶叶的钱还另算。
有这样优厚的条件,玉秀茶坊的茶自然只卖给五味茶楼。
趁着茶坊生意好,本钱也有了,玉秀在茶叶作坊的边上,开了制作胭脂花粉的作坊,将自家所做的胭脂花粉命名为“露华香”。
她拿着府城那位夫人的信做引子,上门拜访武知县的夫人,送了胭脂花粉和茶叶。
武大勇曾说过,他这位伯娘比伯父好点,内宅妇人的人情往来还是有的,只是舍不得花大钱买好东西。
玉秀送去的茶标明是两宜茶,武知县是尝过的,这可是好东西啊。
胭脂花粉也是和茶一个作坊做出来的,身价自然倍增。
武夫人一看玉秀送了十几盒,盒子上标注了“露华香”四字,每个盒子有梅兰竹菊四美图,又以细处区分不同肤色适用不同花色,香味有淡雅如风的,也有浓烈厚重的。
武夫人不用花钱,一看这么十几盒自己用不掉,马上让人给几家女眷送去了。
这些花粉涂在面上更容易白净,还有润泽之效,用了之后只觉肤质都好了。尤其是原本肤色偏黑或偏黄的,涂了那些香粉胭脂,容色更是比寻常好粉要好。
女子爱美,内宅妇人们,无事时的闲谈,大多就是哪家花粉好,这家首饰美。所以,一传十,十传百,买一盒千金五香,就是各家夫人们热衷的雅事了。
一时之间,东屏村颜家的茶和露华香胭脂花粉,从建昌县传开了。
说起来,她的这些推销手法,还是从前世的江南首富沈莛处学来的,当年沈莛是送了一堆玉石首饰到靖王府,然后在外打着靖王爱妾云湘君的名头售卖。
现在,她将这套法子移用到胭脂花粉上,倒也很有用。
到了深秋,各地要到府城缴纳秋税,建昌县自然也要去,玉栋找武知县送上茶叶等物,让武知县在府城交际送人。随后,又请求武知县批个官文,露华浓为东屏颜家所有,其他人不得窃取。
武知县一听这要求,太简单了。玉栋帮他出钱出东西,还不要他干什么为难的事,一份官府保护的批文,盖个知县印就行了!
武知县一高兴,觉得自己便宜占得太多有点不好意思,额外亲笔大书“雅致天成”四个大字奉送。
玉秀将这四字给表成匾额,挂到自家的作坊上。
玉秀以保护秘方为由,请武大勇和洪天锡帮忙,在作坊那边请了几个护院。因为作坊就在她家中,这些护院顺带也就要每日巡视家中房屋。
有这些护院天天巡视,玉秀就不担心什么宵小都能跑进自己家了。
短短两三月间,玉栋家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之家。不少人提起他们,都会说是东屏颜家。这种一夜豪富的事,自然让人瞩目。看到他家那赚钱速度,还有人戏言说玉栋家藏着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