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唐朝那些事儿在线阅读 - 第5章 安史之乱5

第5章 安史之乱5

    首度跻身宰相行列的牛仙客自然对李林甫俯首听命。

    张九龄的罢相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属于李林甫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了。这也成为唐帝国由政治清明转为政治黑暗的转折点。

    李林甫从此主政达十六年之久。这段时间无疑成为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

    虽然经济继续发展,可是社会贫富分化却日益加剧,以至于“朱门酒rou臭,路有冻死骨”。虽然文化继续昌盛,可是明哲保身和阿谀奉承的实用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思潮。

    树欲静而风不止。权力是命运的主宰。掌握权力不仅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也可以主宰别人的命运。

    失去权力的张九龄犹如风浪中随波逐流的浮萍。

    第二年初夏时节,监察御史周子谅上书李隆基,牛仙客根本不是当宰相的材料。

    否定牛仙客就意味着否定李隆基的用人政策。

    愤怒的李隆基竟然为此杀了周子谅。

    李林甫趁机说,周子谅不过是张九龄手中的一枚棋子。张九龄才是这起政治事件的主谋。

    张九龄被贬出京,改任荆州长史,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张九龄带着无限的遗憾和悲怆走了,而且这一走再也没有回来。

    惶恐不安的太子李瑛感受到切肤之痛。

    虽然冬季的冷酷已经被明媚的阳光一扫而光,可是太子李瑛却感觉不到一丝温暖,因为从此之后,他将独自面对险恶的政治风云。

    太子李瑛的厄运很快就来了。

    武惠妃以宫中出现盗贼为由征召太子李瑛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人身披盔甲入宫缉拿盗贼。

    当三人如约进宫后,武惠妃却向李隆基诬陷他们披甲入宫图谋不轨。

    李隆基急忙派遣心腹宦官前去查看,果然如武惠妃所言。所以李隆基对武惠妃之言确信不疑。

    《新唐书》中的这段记载颇为值得怀疑。与《新唐书》的作者欧阳修同时代的著名史学家的司马光也对此提出异议。

    经过上次风波,太子与武惠妃的矛盾已经明朗化和激烈化。太子等人肯定会谨言慎行,绝不会如此轻信武惠妃之言做出身披盔甲入宫这样明显不合时宜而又授人以柄的举动。

    尽管如此。武惠妃诬陷太子李瑛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阴谋造反却是事实。

    上次,武惠妃诬陷三人对李隆基不满。企图谋害他们母子,而这次武惠妃的诬陷升级了!

    武惠妃指控他们三人对李隆基的不满而且还要付诸行动。

    李隆基会信吗?

    会!皇帝与太子早已不是简单的父子关系,而是被权力异化了,相互猜忌并且相互防范。

    怒不可遏的李隆基急忙召集宰相商议如何处理此事,因为太子的废立可是帝国的大事。

    狡猾的李林甫说,这是陛下的家事,微臣不便表态!

    李林甫早已从李隆基的愤怒的表情中猜出了他将会如何处置自己的这三个儿子,而他不表态实际上就是推波助澜!

    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同时被废为庶人。不久被赐死。

    《慎子》记载:“一兔走街,百人逐之,积兔于市,过者不顾。”

    一旦名份归属确定,人们在**面前不得不止步。

    太子宝座突然出现空缺,一轮激烈的争夺也随之展开。

    太子李瑛被废后,武惠妃所生的寿王李瑁无疑成为最热门的太子人选,因为他是最得宠的皇妃与最得势的宰相联手推荐的太子人选。

    武惠妃原以为太子之位顺理成章地会落在李瑁的身上,可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却突然变得不那么自然。

    甚至连很多史家对此都很不解,因此历来有着不同的猜测。

    虽然李隆基已经不是即位之初那个励精图治的君主了。但他毕竟不是一个平庸的人。

    他可能因为激愤而暂时丧失理智,可是面对重大问题时仍旧保持着足够的冷静与清醒,因为太子人选不仅关乎政局的稳定。而且关乎帝国的未来。

    寿王李瑁自幼因容貌秀丽和温和恭顺得到李隆基的宠爱,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李隆基发现李瑁与自己的期望渐行渐远。

    李瑛的太子之位之所以产生动摇是因为他既不是皇后所生的嫡子,也不是李隆基的长子,只是因为母亲曾经受到宠爱而登上太子之位。这自然难以服众!

    虽然武惠妃在宫中享受着实际上的皇后地位,但她毕竟没有登上后位,所以寿王李瑁自然不享有嫡子身份,所以他和李瑛一样仅仅因为母亲得宠而被册立太子。

    李瑛的悲剧也许还会继续上演。

    当然李隆基不太关心甚至有时会漠视皇子个体的人生际遇甚至个人生死,但由此而引发的帝国政治纷争却是他不得不考虑的。

    其实李隆基心底深处还隐藏着一个无法明说的原因。李隆基的原配王皇后被废后。皇后之位一直虚位以待。他也曾经动过将武惠妃扶上皇后宝座的念头,可是却遭到群臣的反对。

    这是因为武惠妃有个特殊的身份。她的姑祖母就是武则天。所以群臣们担心武则天篡权的一幕再次上演。

    在众人的反对声中,李隆基不得不再次深思由此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武则天篡夺李唐江山并大肆屠杀李唐宗室的政治伤痕依旧隐隐作痛。李隆基的母亲曾经无缘无故地被武则天召进宫中赐死。最终连一块尸骨也没有找到。

    经历了武则天篡唐、韦皇后专政、太平公主干政,女人干政无疑在李隆基的内心留下浓重而且难以抹去的阴影。

    正当李隆基为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而犹豫不决的时候,一病不起的武惠妃永远也等不到儿子册封为太子的那一天。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空旷而昏暗的寝殿都会让武惠妃感到无限的惊恐,因为每一个昏暗的角落里都隐藏着让她瑟瑟发抖的恐惧!

    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人血淋淋的面容经常出现在她的恶梦中。她觉得这肯定是他们阴魂不散。

    不作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其实真正的鬼不在眼前而在心中。

    工于心计的女人的下场大多是悲惨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她们不甘心仅仅是为人母,为人妻。因为对权力的渴望让她们难以忍受平淡的生活。

    对于她们而言,要么成为博弈的胜者,要么成为**的牺牲品。

    当年武则天设计逼死王皇后和萧淑妃之后也曾遭受噩梦的纠缠。可是她凭借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神经成功地驱除心魔的纠缠,可是武惠妃却没有姑祖母那样坚强。甚至连驱魔的道士也没有帮助她摆脱“阴魂”的纠缠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十二月,三十九岁的武惠妃在惶恐不安中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此时距离李瑛等人被赐死只有八个月的时间,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武惠妃的死无疑使李隆基变得更加纠结。立李玙还是立李瑁?这成为李隆基一时间难以取舍但是又必须面对的问题。

    长子李琮打猎时被猎兽抓伤了脸,所以这个被毁容的皇子实际退出了竞争行列。由于次子李瑛已经被赐死。三子李玙(就是后来的肃宗皇帝李亨)便成为太子候选人中最年长的皇子。

    此时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使摇摆不定的李隆基最终下定了决心。这个人就是高力士!

    真实的高力士其实与我们脑海中臆想那个阴阳怪气而又心理阴暗的宦官形象大相径庭。

    与绝大多数宦官出身贫寒不同,出身名门的宦官高力士甚至具有皇室血统,因为他的祖先冯弘曾经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国的皇帝,但高力士出生时。这段辉煌的历史已经过去了二百五十多年。

    虽然高力士的家族在这二百五十多年间里经历过无数的波折,但依旧是人人羡慕的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冯盎被唐朝封为耿国公、高州都督、广、韶十八州总管,“颐指万家,手据千里”。

    高力士的祖父与父亲世袭潘州剌史,可是这样一个世代富贵的家族却被一场无情的政治风暴彻底摧毁了。

    武则天时期是酷吏横行的时代。酷吏们犹如一群失去羁绊的恶狼疯狂地嘶咬着。他们无中生有,栽赃陷害;小事变大,殃及无辜;滥用刑罚,屈打成招;嗜血成性,杀人如麻。

    《罗织经.瓜蔓卷》昭示了他们卑劣的目的。“事不至大,无以惊人。案不及众。功之匪浅。上以求安,不以邀宠。其冤固有,未可免也。”

    他们踏过无数人的尸体邀功请赏。他们淌过无数人的鲜血献媚求迁。

    年幼的高力士不幸卷入了这场血雨腥风之中。他被阉割送入宫廷。本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着别人伺候的少爷刹那间沦落为为伺候皇帝的奴才。

    高力士是为数不多的文武双全的宦官。他的文才在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宦官群体中绝对是佼佼者。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是可以领兵打仗的将帅之才。

    例如天宝十一年四月,邢縡勾结龙武万骑军谋乱。

    事情败露后,王鉷与杨国忠率兵前往镇压,而邢縡率众负隅顽抗,一直退到皇城西南隅。

    面对困兽犹斗的叛军,官兵一时间无可奈何。

    正在这时,高力士率领四百名飞龙禁军将士赶到,斩杀邢縡,平定叛乱。

    李隆基曾经充满赞赏地说:“高力士值班。我睡觉才安心。”

    由于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高力士对政治局势的发展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所以李隆基犹豫不决的时候经常征求高力士的意见。

    面对因闷闷不乐而不思茶饭的李隆基,高力士关切地询问缘故。

    “你跟随我多年。难道还不明白我的心思吗?”

    “陛下是不是因为储君未定而忧虑不安呢?”

    李隆基欣慰地点点头。

    “陛下何必为此而劳神呢?册立年长的皇子,谁还敢对此有意见呢?”

    “立忠王,我看行!”

    虽然高力士在关键时刻出言相助,却不是因为高力士与忠王李玙之间存在亲密的私人关系。

    即使在李隆基退位后,高力士依旧不离不弃地陪侍在他的左右,而没有投奔已经成为帝国新主人的李玙。

    在嫡长子继承制下,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虽然这不是一项科学的制度,但之所以延续千余年有着内在的合理性,因为只有血统与出身是无法改变的,一旦改用其他标准则会陷入无休止的纷争之中。

    很多人会觉得“立能”更合适,可是能力高低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异议就会有争议,继而衍生为争斗。

    忠王李玙成为帝国新的皇储之后又要改名了。李隆基热衷于给儿子们改名。

    李玙出生时的名字是李嗣昇,他改封为忠王时改名李浚,后来又改名李玙。他被册立为太子后随即改名为李绍,后因与南北朝时期宋朝太子同名而改名为李亨。

    李亨在整个改名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估计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父皇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给自己改名。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小沈阳的一句话。“跟你生活了这么长时间,换不了人还不能换个名吗?”

    世人对于高力士干政的指责不绝于耳,因为饱读诗书的士子们难以容忍一个宦官对帝国政策指手画脚,可是高力士提出诸多政策建议是高瞻远瞩的,是高屋建瓴的,是功在当代的,因为他深深地热爱着李隆基和唐帝国。

    高力士彻底断绝了寿王成为太子的希望,也许寿王根本就没有产生过对皇位的憧憬。

    在整个太子废立的过程中,史书中并没有留下关于寿王以及寿王妃杨玉环为争取太子之位而活动的只言片语,反而是寿王的母亲武惠妃一直表现得很积极,也许寿王不过是母亲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一枚棋子。

    最坚强的依靠母亲走了。

    太子之位也与他渐行渐远了。这一串的打击接踵而至,可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厄运不过才刚刚开始。

    此时的安禄山还只是政局风云变幻的观众。虽然这一切看似与安禄山遥不可及,可是却深刻影响着他未来的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