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李斯拜师荀子
当日,李斯便收拾行礼,辞别那在人眼中条件很好的铁饭碗。寻找那心中的梦想。 当然了,他妻子也是大力反对他的人。 他妻子不理解,为何好好的一个人,说疯就疯了。三十多岁的人了。两个儿子的父亲了。好好的日子不过,瞎折腾。 李斯的七大姑八大姨听闻也来他家中劝说。还举了村中人出去闯荡后惨败,家破人亡的事例,心疼李斯放弃人们眼中这粮仓管理员的好工作。 当然李斯并非常人一般,心惧前路艰险,反而更坚定了自己离开此地的信念。 次日,李斯告别家人上路了。而昨晚是与妻子最后的温存。 这一去,李斯除了自己的衣服就带了一小点的路费,其余自己这些年攒下来的银子都给了他妻子带老婆。虽然不多。但也能顶上一段时间。 离开的时候,李斯对他老婆说道:“婆娘,此去静候为夫佳音,今后定会让你和孩儿们过上好生活。” 李斯现在的心中,充满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干劲与冲劲。他现在是什么都不怕的状态。 铁饭碗辞了。大话也说了。亲朋好友都知道了。就是周围的邻居也都议论纷纷。这时候不能回头啊。只能破釜沉舟。 离开了久居的上蔡之后,李斯迷茫了,他不知道自己路在何方。坐在路上琢磨了半天,他决定去寿春。 当时寿春相当于那里的政治文化中心,大城市。他出门便是要找好的环境。当时刚出门的李斯,深深的觉得寿春便是他梦寐以求的环境。 找到了目标。他便开始了,艰苦的问路生涯。不知道方向,问路人。饿了随便吃碗最便宜的面,也无所谓口感。渴了就喝井水,泉水 这段日子李斯过的苦啊,路上如此艰辛,说不后悔是假的。 李斯也后悔过。不过他却坚信自己悟出的理论,还有那心中的理想。这挫折还打垮不了他,人生最大莫过于一死而已。 终于李斯一路风餐露宿到了寿春。 到了寿春,他有迷茫了,如果在这找工作,那么还不是跟在家乡一样的生活? 不行,不可以,不允许,不存在的。 恰巧,也算是赶上了,当时最有名望的人,也算是那个时代的大思想家,大文学家。还曾经在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可谓是名望甚重。名头多的吓人。现招收门徒,大开学堂讲学。 当时听说荀子讲学,多少富贵人家要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去让荀大师教啊。听说啊当代的四大公子之一的韩国王室成员,韩非也原来求学。 这让初出茅庐的韩非震撼啊。这等人要在自己的小地方,那是八辈子也见不到啊。寿春是个好地方,自己来对了。 听到开课,韩非也想去了。正所谓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努力充实学习,让自己的人生更美好。抱着这单纯的想法。李斯踏上了求学之路。 当时很多的王公贵胄,很多的公子都被送去荀子处讲学。而李斯呢,什么都没有。如何让荀子注意到自己,收自己为徒,这时李斯第一个要克服的难关。 李斯有自己的智慧,自己没有什么优势,那么就要利用自己有的优势啊,而李斯的优势是什么?就是那一刻无畏的心。心若无畏那么便天下无敌。别不信。接来下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没几日,荀卿正式开学宫招生。 许多贵胄人家赶忙送礼,送钱,送好处,要把自家的公子送进去,求知。 李斯呢站在门前,看着人来人往的,高门槛的学宫。 耳中听着: “王公子玉璧两对。” “张公子棉帛数匹” “李公子金十两,银百两,铜千贯。” 。。。。。。 络绎不绝的叫喊声。 这些礼,听的李斯有些自卑。没错就是自卑。 李斯非常认可一句话,也是他自己口中所说,原句如此: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R,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 意思是:人处卑贱之位而不思变,正如圈养的禽兽,只能张嘴等食,不过徒有一张人脸,两腿可以直立行走而已。所以说来,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生最大的悲哀。长久处于卑贱的地位,贫穷的境地,反而讥讽富贵,厌恶禄利,以自托于无为来自我安慰和解脱,不过是无能而已,决非士人应有的情怀. 可出身和家庭不是他所能决定的。这一次,李斯想豁出去。面子没了无所谓,丢了以后还能挣,机会若是抓不住。良机稍纵,等下次又得空耗多少光Y。 终于事情结束之后,荀子出来了。讲些学宫开课的事宜。李斯也混迹在人群静静的听着。 等荀子讲述完毕之后。 李斯走出人群,到荀子面前,礼拜三下。 “学生李斯,想拜于先生为徒。今见荀师大义。尚其风采。心向往之。学生无能,现今并无诸多财物用以求学之资。但是渴望求知,还望先生能给斯一个学习的机会。” 说完,李斯再三拜。神情恭谨。 这时将欲散去的人群,又围拢过来,纷纷好奇的看着。诸贵胄,看李斯的眼中,并无半点不屑,反而赞扬其求知的渴望,还有这大胆的心。 荀子呢,也是惊异与李斯的这个行为。他遇人许多,但是这般大胆地学生,还是很少见到。不过有如此出格行径的人,必有大作为。 再加上这么多人看着。荀子自然满面笑容,如遇春风的说道:“李斯吗?” 李斯点头,忙答道。 “你明日便可随众学员,一同来听学。我这学宫,凡是想求学之人,皆可来旁听。我不收一物。” 荀子此话一出,亦是受到围观之人的赞扬,而李斯也如愿的成为了荀子的学生。 李斯此时也是心中狂喜。连忙拜谢:“学生李斯见过老师。” “好好好。”荀子也是面露喜色,眼中也是打量着李斯。心下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