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河套之争
有一个年轻人叫贾诩,年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贾诩早年被察孝廉为郎,因病辞官,向西返回家乡到达汧地,路上遇见叛乱的氐人,和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氐人抓获。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我家一定用重金来赎。”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的外孙来吓唬氐人,叛氐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 皇甫嵩听出阎忠有推荐之意,但皇甫家是百年大族,族内武将、文人、侠客、富商,一个都不缺。皇甫嵩要是用一个不知来历的年轻人,会被族人戳脊梁骨。除非,皇甫嵩位极人臣,跻身三公,可以自己开府,否则贾诩只要靠自己军功往上爬。皇甫嵩见过贾诩,贾诩身形单薄,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贾诩那双眼睛,很毒,很阴险,就连皇甫嵩猛一见,都有些心悸的错觉。 所以皇甫嵩没有象阎忠希望的那样,表现出一种求贤若渴的姿态,只是淡淡地说:“以后有机会和贾子和见上一面。现在我们最关键的是如何处理南匈奴的局面。” 阎忠明白,右贤王羌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比须卜骨都侯和善,便于控制;这也许正是张脩看上羌渠的原因,却让皇甫嵩头疼,因为羌渠是整个匈奴中最反对向西发展的人。 不知是年岁大了,还是为了本族的利益,羌渠在匈奴各部一直宣传的是忠于汉室,甘做大汉的篱笆,正是张脩所希望的。 匈奴归匈奴中郎将张脩管,皇甫嵩不便插手,但是得知擅杀单于这等大事,绝对是张脩越权了,皇甫嵩只能上报朝廷,等最后的判决。阎忠明白皇甫嵩的心思,沉吟道:“我们能做的其实不多,就算是张脩被换掉,也会有新的中郎将任命。现在你在北地太守这个位置,还面对着羌族的压力,除非使钱,否则希望不大,不过我们可以把在河套的道士先清理出去。” 皇甫嵩点点头,这是个法子,张脩之所以如此大胆,其中就有太平道士的原因。这些道士在河套地区宣传太平教义,逐渐把一些汉人收拢到一起,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而这股势力,对匈奴各部落同样有影响,甚至在某些部落也有了信徒。因为张脩的权势,太平道采取了和张脩合作的态度,互相协助;把道士赶走,就等于断了张脩的一只手臂。 皇甫一族在凉州、河套的基础相当踏实,消息一放出去,整个河套顿时陷入动荡之中,太平道经过数场争杀后,损失惨重。张脩在第一时间反应过来,派出了自己可以动用的全部力量驰援,依旧无法扭转局面;受这种压力的影响,匈奴内部也是沸沸扬扬,很多原来不吭声的小部落,也纷纷发声,痛斥张脩不守朝廷规矩。 张脩原本还是有一定把握的,现在是无法淡定了,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曹节身上,匈奴中郎将这个官是买的不说,张脩还送了曹节一笔巨款;可是张脩没想到,曹节是个宦官,有着和正常人不一样的思维,拿钱办事的想法根本没有。曹节并没有因为这笔巨款,就把张脩当做自己人,曹节想得更远,想再试一下张脩,我拿钱不罩着你,你会不会翻脸? 看着摆了快一个月的两份奏章,汉灵帝想法很多,在心目中,汉灵帝刘宏最崇拜汉武帝,往往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模仿成汉武帝的角度,张脩的行为就是罪不可恕。张脩今天能单独决定南匈奴的一个单于,明天就敢决定南匈奴大军的出征,如果出征的方向是长安呢?张脩决不能留,无论他是出自公心,还是私心,更不需要管张脩的才华如何。只是曹节等人的态度让汉灵帝刘宏琢磨不透。 汉灵帝刘宏养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一旦宦官和他说话中有阴森的目光,他就会习惯性地退却。所以刘宏已经习惯于不说真话,把一切隐藏在心里。从骨子里,刘宏还是文人,喜欢花前月下的愉悦,在指点山河的同时,说一些高处不胜寒的感慨,现在,刘宏只能把感慨放在心中。 赵忠看了一眼表情有些木然的皇帝,在心中戏谑,汉灵帝常说:“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这句话到底是真是假。汉灵帝却打了个哈气,问道:“朝中对张脩这件事都是什么看法?” “当诛。”赵忠毫不犹豫地说。曹节已经调查过了,张脩既没有和朝中三公商议,也没有和任何一位中常侍打点,这样的人,留他干什么。次日,朝堂上议定,张脩以不先请而擅诛杀,槛车征诣廷尉抵罪。随着张脩落马,河套的局势一边倒向皇甫家,但是曹节排出了一条底线,就是新上任的单于秋七月羌渠不能更换,尚书令和三公判定匈奴中郎将张脩有罪,下狱死。 杨赐对于这种处理结果不置可否,杀呼徵匈奴都没乱,说明匈奴已经匍匐在大汉脚下,不会再起什么幺蛾子,杨赐看重的反而是皇甫嵩驱逐太平道的结果,功败垂成。就在张脩被罢职的前一天,太平道一个重量级人物到达了河套,泰山盟的前任副帮主郭太;郭太迅速安排河套的信徒撤到并州,表面上看皇甫嵩大获全胜,但杨赐一眼看出,郭太在并州依旧能影响河套,皇甫嵩总不能把太平道的所有信徒都杀死吧,而信仰这个东西,一旦有了,就会发出令人胆寒的力量。 杨赐考虑数日,最后书信十封,要杨彪安排人分别送往,其中一处是北海孙嵩。孙嵩,北海安丘人,二十多岁时乘车游市,遇见得罪唐衡,逃到北海卖饼的赵岐。孙嵩见他举止言行不同于常人,停车招呼,邀请他上车同行,救至回家。从此,二人成了生死之交,孙嵩将赵歧藏在家中的复壁数年,等唐衡、唐玹全都死了,朝庭赦免了赵家无罪,赵岐才离开北海,回到家乡,应司徒胡广辟命,后拜并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