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风啸秦巴在线阅读 - 第二十二章、张鸿远回乡当寓公

第二十二章、张鸿远回乡当寓公

      陕西战事相安了近一年时间,陈树藩凭借手中的武装,在风雨飘遥间度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

      到了第二年的夏天,陕西战事刚告一段落,北洋政府内部又发生内讧,由段祺瑞执掌的皖系军阀和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为争夺北京政府领导权,暴发了直皖战争。北洋政府援陕各路大军,纷纷离陕开拔东进。时间不长,战事以直系和奉系联合方胜利而结束,段祺瑞引咎辞职。

      多年来,陈树藩以段祺瑞为靠山,现在靠山已倒,陈树藩自感形势不利,当即打出陕西自治旗号,宣布脱离北洋政府。

      把持北洋政府的曹锟、吴佩孚为稳定陕西,决定调陈树藩进京就任祥威将军。由直系第二十师师长阎相文出任陕西督军。

      陈树藩知道这是北洋政府釜底抽薪之计,拒不服从调遣。吴佩孚大怒,当即调阎相文第二十师和吴新田第七师入陕,强行接任陕督。

      阎相文亲率第二十师由潼关入陕,派冯玉祥率第十六混成旅从甘肃入陕,派吴新田率第七师由湖北进入陕南,三路大军齐头并进。

      阎相文率领的第二十军从风凌渡渡过黄河,进逼西安。

      阎军来犯,陈树藩急忙将刘镇华的镇嵩军三个师布防在陕西东部及潼关一线阻击阎军,将自己的陕军布置在西安周边以作策应。此外又将地方军近万人马,收集到西安周边一线听调,陈树藩手握十余万人马,决定与阎相文进行决战。

      然而,令陈树藩做梦也没想到,与自己称兄道弟的刘镇华,早已暗中投靠曹锟、吴佩孚。当直军渡过黄河,一进潼关,刘镇华便反戈,引导直军直逼西安。

      到这时,陈树藩才如梦初醒,仓皇逃出西安来到眉县,收集残部,与阎相文军在关中展开决战。

      战事还未展开,却传来北京政府免去陈树藩陕西督军职务的电令。陈树藩脑羞成怒,紧急扩军,将刘世珑、王飞虎、张金印三个旅,扩编为三个师,摆在西安周边,抵御阎军的进攻。

      此时,陕西靖国军趁机作乱,反土重来。陈树藩只好将张鸿远的第一混成团和严锡龙的第二混成团,扩编为混成旅,摆在乾县、周至、蒲城、大荔一线,防范靖国军的进攻。

      陈树藩现在已是师出无名。

      一个多月来,护国军受到关中民众的反对和抵抗,军粮和补给顿时成为大问题。靖国军趁机反攻,张鸿远和严锡龙的混成旅平平告急,渐渐不支,请求支援。

      陈树藩对付阎相文的正面战场方面,正处在胶着状态,压力巨大,实在无兵可派。遂命令张鸿远、严锡龙两旅放弃外围,收缩到西安一线,集中对付阎相文。

      还没等张鸿远旅撤回西安,却传来驻守在咸阳的刘世珑师和驻守兴平的张金印师,不敌阎相文军的进攻,已战败投降。

      两个主力师几天时间便被阎相文吃掉,兵势已去大半,陈树藩坚守西安的企图顿时成为泡影。

      大势已去,败局已定,陈树藩只得带领残兵,翻过秦岭,逃奔汉中,与陕南镇守使张宝麟汇合,准备固守陕南,侍机反扑。

      阎相文终于坐在了陕西督军府的宝座上。但好景不长,阎相文因内部勾心斗角,莫名其妙在督军府内突然吞服鸦片烟自杀。北洋政府下令,由第十一师师长冯玉祥接任陕西督军,同时任命吴新田为陕南边防军总司令。

      冯玉祥接手陕西督军,急令由湖北进入陕西的吴新田率第七师由东向西,沿汉江逆流而上,向汉中进攻。

      驻守在汉中的陈树藩部陕南镇守使张宝麟,见形势大变,审时度势,暗中与曹锟接上了头。当吴新田率领的第七师奉命由湖北随县、枣阳开往陕南时,张宝麟命令江江沿线各部停止抵抗,放吴新田长驱直入,拱手将汉中让给吴新田,自己下野当起了寓公。

      来到汉中避难的陈树藩现在已无力回天,抑天长叹,只能撇下残部,仓皇逃往川北,经万县到汉口,再转上海。凭借着在陕西时侵吞的钱财,在津、沪、杭等地当寓公,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却说张鸿远率第一混成旅残部跟随陈树藩逃到汉中,时间不久又被派回关中,发展武装,准备东山再起。刚到关中,传来汉中后防已被吴新田攻占,陈树藩只身逃往四川的消息,张鸿远顿时成为孤军。

      陕西督军冯玉祥发现张鸿远来到关中后,接连发动清剿,张鸿远部损失惨重,走途无路中,只好接受改编。

      失去靠山的张鸿远,在冯玉祥部下郁郁不得志,半年后,以老父离世为由,向冯玉祥请辞,离开了叫他即留恋而又伤心的西安。

      张鸿远将多年储蓄的家私整理后,顾请了十几个挑夫,带着三房姨太太,由沈玺亭带着警卫排护送,翻过秦岭,一路回到旬阳县老家,以待时局之变。

      护送张鸿远的警卫排在旬阳耽搁了几天,原路返回西安交差。沈玺亭则借机回老家汉阴探望老母。

      辞别张鸿远,沈玺亭在旬阳县汉江码头,搭上一条从汉口返回安康的货船,沿汉江逆流而上。

      来到船上一打听,才知道船老板姓陈,同是汉阴涧池人,是为涧池铺刘团总跑水路的管家。船老板见沈玺亭是自己的老乡,又是一位军官,殷勤相待。

      沈玺亭离家三四年,在这里遇到涧池铺老乡,听到乡音,格外亲切,两人一见甚欢。

      汉江水急,两岸纤夫喊着号子艰难地拉着大船慢慢上行,到中午时,才走了十几里,陈老板在船上叫船工炒了几个菜,请沈玺亭喝酒,两人边喝边交谈。

      当沈玺亭打听胞兄沈寿柏的情况时,陈老板才知道面前这位军官原来是沈寿柏的兄弟,赶紧道:“失敬失敬”。沈玺亭道:“我离开家时,家兄还在山上当大王,不知他现在怎样了?”

      陈老板喝口酒道:“要说起你这位兄长呀,可不是省油的灯。他自打死赵铁匠,县上追查的紧,就跑到山上当起了山大王,汉阴县里哪个不知哪个不晓?过了几年,县知事换了几任,打死人的事就慢慢没人再追究了,他在山上日子并不好过,前年就散伙下山回家了”。

      沈玺亭听到哥哥沈寿柏现在已不当山大王了,心中甚为宽慰,便问道:“我哥回家后做啥呢?”陈老板道:“涧池铺以前的团总彭万聪叫新上来的知事撤了职,团丁刘进先接任当上了民团团总,刘团总跟你哥原来是把兄弟,就把你哥叫去给他掌管船帮,跑了两年的汉口,挣了不少的银子。谁知他有些贪心,今年上半年,一次把押船到汉口后,他竟然把一条船连船带货私自卖了,回来却说船行到半路被风浪打翻了,把钱私吞了。你想这事哪瞒得住人?气得刘团总跟他闹翻,就把他就辞了”。

      “哪他现在干啥?”沈玺亭问。

      “嗨,他现在消停了,在你们老家沈院给你们族长沈三爷打杂,看家护院,到也过得自在”。

      一阵风浪打来,船摇摇晃晃,陈老板赶紧亲自掌舵去了。过了一阵,船行平稳了,又坐下喝酒。

      沈玺亭问:“这一路可不好走呀”,陈老板道:“可不是嘛,这一趟相当不顺,回来时,船过襄阳,就遇到大风大雨,桅杆差点吹断,我跪在船头给龙王老爷叩头,才保住了船没有翻到江里。前天快到白河时,又遇到一帮土匪打劫,打死了我两个船工,幸好我暗中派人向县知事报警及时,才救了下来。唉,我陈麻子福大命大造化大,拣了这条命回来。现在这水路跑不成了,风险太大”。

      一路走一路谝,到下午来到吕河口,只听船工进船仓来说:“岸上有驻军要收船捐,叫我们靠岸”。陈麻子道:“看看,又来了,走一路交一路的捐,真没办法”。

      沈玺亭随陈老板来到船头,见岸上几个背枪的军人正在幺喝叫船靠岸。

      沈玺亭威严地问:“你们是哪部分的?凭什么叫我们靠岸?”。岸上的军人见船上是一名军官,声音放小了许多:“我们是吴师长派在这里的税卡,过往船只都得交船捐”。

      船已靠岸,沈玺亭跳下船来,拿出证件在军人面前晃了晃道:“鄙人是西安督军府的副官,受冯督军指派,到汉口办货回来,你们连督军的船也要收捐吗?”军人一听是冯玉祥的船,赶紧道:“误会了,误会了,我们不知是冯督军的船,请原谅请原谅”。

      沈玺亭见镇住了对方,趁机道:“走了一路,船上的东西都吃光了,你们有啥吃的东西没有,送些来,长官在船上还没吃好呢”。

      军人见说船上还有长官,赶紧道:“我们这就去办”。派了个人,不一会从镇上提了一个食盒子,对沈玺亭道:“我给长官送上船去?”沈玺亭一瞪眼道:“你小子想挨骂了不是?”。军人赶紧把食盒子递给沈玺亭,沈玺亭也不接,只用嘴给一个船工撸了撸,船工接过来提上了船。沈玺亭也不敢久留,临走对岸上的军人道:“弟兄们辛苦了”。

      船一离岸,陈麻子长出了一口气道:“可把我紧张死了”。沈玺亭道:“当兵的就是这样,官大一级压死人,他敢上船么?”两人哈哈笑着,摆开食盒子,又开喝了起来。

      走了三天,船到安康。沈玺亭上岸到安康城里去访友人,住了两天,后才回涧池看望了母亲,然后回西安去了。

      陈麻子在安康将大船上的货分倒到几条小船上,离开汉江,进入月河,又走了三天,终于将船押送回到涧池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