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晚清之大国崛起在线阅读 - 第0069章 称王建制

第0069章 称王建制

      称王大典的事宜已经准备完毕,除夕夜一般来说是要守岁的,所以很少有人酣然入睡,都是熬夜的。何况除夕夜过后的大年初一就是叶重称王的日子呢。

      建国立业,自然是天地间一桩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开国大典历代都马虎不得,隆重而又*,可谓开国第一盛事也。

      开国大典首先要选一个好日子。如朱元璋,选择1368年正月初四称帝,就是因为这天是天许神授的好日子。即使在现代也不例外,据史料,若依*及中共领导初期设想,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在1950年1月1日,宣告成立,这天是一元复始,气象万新之日。

      但后来因为苏联“老大哥”斯大林建议,改了。斯大林提醒,夜长梦多,别让敌对势力看到机会,借口“无政府”而干涉中国内政。*、周恩来等中共高层遂果断决定,提前在1949年10月1日,向全世界宣告建国。

      开国大典怎么办呢?改朝换代,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比较频繁,有一套很成熟的“开国礼仪”。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非同一般,如何搞当时是作了充分研究和考虑的,并征询了多方人士的意见。因为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最后决定采用当时国际上已经很流行的“阅兵建国”方式。

      那么,中国古代的“开国大典”,是如何举行的?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大典很讲究,程序和规矩都很多,且容不得有一丝的“失礼”的地方,以免影响国运久长。中国古人长期受到“天人合一”思想及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开国大典上,也体现出了nongnong的“天传神授”色彩。

      在帝王时代,皇帝是国家的君主,自称“天子”,所以,开国第一件事情就要“告天”。而立国之本是大地,所以,还得“祭地”。天、地都是“神”,下面还要“祀鬼”,即祭祀死去的先人。人都是母亲所生,血脉相传,所以建国成大业了,不能忘祖。在这一点,共产党人也是人,未敢忘先辈先烈为共和国诞生所作的贡献和牺牲,后来在天安门广场上建立了“英雄纪念碑”,这便是受古代建国遗俗影响的表现。

      告天、祭地、祀鬼,这三件事,是古代中国“开国大典”上固定程序,必不可少。而天、地、人的概念都是宽泛的,祭祀的对象则要具体,于是要立“社稷”。社稷,以后也就成了国家的代名词。

      “社”其实就是土地之神,“稷”则是五谷之神。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土地是国家之本,建国之基,所以“社稷”的祭祀是重中之重。一般是设坛为社,坛上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别用青色、红色、白色、黑色、黄色,五种颜色的土壤覆盖,即所谓“五色土”,象征一统江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祀鬼”则在宗庙,宗庙同样是建国的根本。古代帝王立国,必立“七庙”,就是建七座庙宇,分别供奉自己的祖宗,即“四亲”庙(父、祖、曾祖、高祖)、“二祧”(tio,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其中太祖庙位居正中,其左右各为三昭三穆。

      即便小国也不能少了这一项,如孙权在江东建业(今南京)称帝立国后,便在孙氏发祥地长沙建设“始祖庙”。为了建庙取材,他竟然将第一代长沙王吴芮的墓给挖掘了,借用死人“的棺材板”,闹出了盗墓史、宗庙史上的一桩奇闻。

      可见,在古代中国举行开国大典,就是祭祀神鬼,昭告天下。祭祀时要供奉上等牺牲,如后来统一七国的秦国,在秦襄公七年打败西戎建国时,就用三头骝驹、三头黄牛、只羝羊,来祭祀“上帝(天神)”,告诉神灵,“我嬴姓秦国诞生了”。在此前的夏商周时期,还有用作为牺牲的,这人牲来源多是战俘,战俘的鲜血祭奠了新朝。

      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强盛国家——西汉,是在公元前202年举行开国大典的。大典举行地在汜水(山东曹州济阴县附近),开国皇帝刘邦手下孙叔通一班人先在汜水的南岸,给刘邦设立位坛,举行了告天仪式和祭地之礼。

      刘邦开国大典的“大”是指事大,而不应该是规模大。西汉开国典礼具体是怎么举行的,因为史书上所记粗略,已无从知晓。但从对刘邦极为尊崇,视刘姓汉室为中华正统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如何举行大明开国大典上,可以推测出来。

      朱元璋是1368年正月初四,在应天(今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明史·太祖本纪二》(卷二)是这样记载的,“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

      明人沈德沈的《万历野获编》(卷一)开篇第一条“告天即位”,有较详细的记述。在开国大典前,朱元璋作了充分准备,先在钟山南郊筑了社稷坛,并“上御新宫,拜词于天”。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在大典前,朱元璋来到新建成的皇宫,向上天作了一番表白,提前“请示”。当时朱元璋说了这样一通话——

      “惟我中国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百有余年,今运亦终。其于天下人民土地,豪杰分争。惟臣帝赐英贤李善长、徐达等为臣之辅,戡定群雄,息民于田野。臣下皆曰:恐民无主,必俗推尊,臣不敢辞。是用明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上帝皇祗。如臣可为民主,告祭之日,伏望帝祗来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如臣不可,至日当烈风异景,使臣知之。”

      在大明开国大典举行前的一些天,一直阴雨连绵。说来也怪,在朱元璋“请示”神灵之后,接近大典举行的正月初一,天空便开始放晴了。到正式举行大典的正月初四,空气清新,阳光普照,是个让人喜笑颜开的好日子,利于举行重大活动。

      朱元璋觉得,这真是上天“批准”他当皇帝了,是好兆头,于是在群臣的簇拥下,登上了钟山南的祭坛,称帝。在大典上,朱元璋并未贬损前朝,只称蒙古人的国运到此结束了,表示要“天下为公”,不“矫饰符命,涂世耳目”。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是朱元璋的崇拜者,“政治粉丝”,朱元璋的“天下为公”后来也成孙氏“三民主义”的核心主题。

      虽然总体说起来古代开国大典是“告天”、“祭地”、“祀鬼”,但在具体的程序和细节是相当相当繁杂的,要做很多事情。

      仍然以大明开国为例。明朝开国大典准备及程序,大致如下——

      -、设坛于南郊,设各类位次于奉天殿。此为正月初四之前。

      二、大典正日(正月初四),告祀天地。

      三、告祀天地礼成,即位于南郊,“丞相率百官以下及都民耆老,拜贺舞蹈,呼万岁者三。”

      四、再至太庙,追尊祖宗,“具卤簿导从,诣太庙,上追尊四世册宝。”

      五、祭祀社稷

      六、穿上龙袍,“具袞冕,御奉天殿,百官上表贺。”

      七、册立皇后、皇太子。

      八、向天下分布诏书,宣布“我朱元璋当皇帝了,从此天下姓朱!”

      过去,由于条件和设备所限,大型户外活动的规模要小些,自然开国大典也不会有现代的规模,大规模的阅兵仪式可能就没有,除祭祀外,其它程序多在宫殿内举行。但开国大典隆重、热闹程度,应该不逊于现代,也会有仪式队,也会有鼓乐。

      还以明朝开国大典为例。朱元璋举行开国大典那天,应该是没有睡好觉的,因为仪式在初更(凌晨后)就开始了。据《明史·礼志七(嘉礼)》(卷五十三),拱卫司准备了仪式队,士兵都排列在午朝门外,路两边插满了彩旗,又在奉天殿前准备了五辆辂车(相当现代的高级轿车),供皇帝、皇后及其它准备参加仪式皇室人员的乘坐。

      两名大典的工作人员,举着表章进入皇宫。此时的宫内,应该是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了。初更时开始击鼓了,虽然是冬日半夜,但百官早都穿好朝服,站在午门外等侯,礼官则进入宫内朝堂汇报、准备。

      三更天时,丞相以下官员进宫城。新皇帝朱元璋穿着龙袍,坐到了皇帝宝座上,此时,鼓乐齐鸣,声响震天。鼓乐停下后,负责掌握皇帝大印的官员,将权力象征的放到宝案上。

      至此,礼官挥鞭示意大家肃静,在礼仪人员的引导下,百官列队进入,站到自己该站的行礼位。从百官进入到站定时,一直奏乐,和现在大型活动上贵宾进场时要播放乐曲是一样的。朝拜皇帝时,要跪拜、鞠躬,礼官还要行“舞蹈礼”,还要喊“吾皇万岁万万岁”,且连喊三次。

      其它朝代的开国大典,与明朝大同小异。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代,除了像刘邦、朱元璋这样“马上得天”者,有不少朝代都是打着“禅让”的旗号,而建国的。如隋朝,是隋文杨坚接受自己女婿、周宣帝禅位而来;唐朝,则是隋恭帝杨侑禅位于李渊,而立国;宋朝,是后周恭帝禅位,赵匡胤“不得已”才当皇帝的,等等。禅位时,要举行乱来的仪式,即所谓“禅让礼”。

      在这种情况下,“禅位礼”其实就是开国典礼。这样的开国大典也就多了一道程序——“接受前朝皇帝的禅位诏书”。其实,世上哪有皇帝会主动让位宝座,将江山拱手让人,而由他姓主宰?不过是迫不得已的办法,是武力强迫下的选择,充其量是一种体面的“亡国”方式。所以,在“禅位”幌子下的举行的开国大典,无异于受降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