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独立日
在好莱坞任何一部电影的成本堆高到一定阶段后,制片公司的审查和投资都会变得异常谨慎,虽然詹姆斯·卡梅隆的《终结者2》和《真实的谎言》两部大作,真正开启了好莱坞的亿元制片时代,但像王杰这样可以任性的不为电影成本设置上限的导演完全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不,准确的来说在好莱坞他是独一份,仅此一家,别无分店。 那些投资额只有几百万美元的小制作,都会被电影公司严格审核,更不用说像《泰坦尼克号》这样的项目了,每个上千万美元的电影项目的诞生,都是极其繁琐的过程。 在好莱坞,从一个剧本概念到真正获得制片厂认可、决定投拍这个过程被称作“开绿灯”(GREEN.LIGHT),除去必须的审查委会审核外,还有众多的前期调查过程。 第一、要有一个剧本,质量和创意能让制片公司感兴趣。 第二、这个剧本要经过制片部门的系统审核,制片部门将分析剧本是否新颖、有无商业价值、是否符合制片公司的产品构架。如果得以经过审核,制片部门会预估电影制作成本、税收成本等等。 第三、这个项目将经过发行部门的审核,他们会联合合作的分销商来一起调查很多问题——这部电影的商业价值何在?它的目标观众是谁?是否改编自小说,有没有固定的粉丝群?这部电影是否能够融入制片厂的全球分销体系?能否在合作电视台、录像带合作方方面得到支持?影片的类型和发行时间?影片有无植入广告的可能?影片有无冲击奖项的可能?在过去和未来的18个月内,有多少同样类型的影片已经上映或者正在筹备?它们的表现如何?投资回报率又如何? 第四、建立制作团队,不过这对于王杰来说,这是相对比较简单的问题。 第五、敲定拍摄细节和合作意向…… 第六、预算、拍摄、地点、制作团队都最终获得首肯,终获“绿灯”。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大致的过程,并不能说明好莱坞电影制作中商业法则的完整和精细,但有一些数据或许可以说明这一点。 比如,每一年好莱坞的制片厂大约会收到15000个以上的剧本,最终只有300部左右的电影进入制作阶段,其中还不知道有多少是压了几年的剧本。 进入八月份后,王杰又开始静极思动了,这次他把目光对准了罗兰·艾默里奇,准确的来说是对准了原时空罗兰·艾默里奇的一部作品——《独立日》 《独立日》是原时空1996年上映的一部科幻片,由罗兰·艾默里奇执导,威尔·史密斯、比尔·普尔曼和杰夫·高布伦等联袂出演,于1996年7月3日在美国上映。影片以75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获取了8.17亿美元。 其实独立日的故事十分简单,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比较平庸。原版故事主要讲述了美国人正准备热烈庆祝七月四日国庆日之前,美国各地的监视站发现一艘直达数百英里的巨大飞船接近了地球。飞船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干扰了地球的通信卫星信号。外星舰队竟大举包围地球,飞船放出了36艘直径达15英里的子飞船飞抵地球上各大城市的上空。世界上的人们感到了迷惑和恐惧,但也有人想要欢迎外星友好使者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