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顺皇朝在线阅读 - 第四百四十五章:司马光司马君实

第四百四十五章:司马光司马君实

    主角已经离开了,想要看戏都没有人演了。哪怕文官集团不甘心,可小皇帝的决心这般坚定,如何能直谏得逞?而小皇帝的借口也很足,就是有人敢冒死直谏,也会被视为用心不良的。

    这一仗文官集团输得一败涂地,不仅没能让小皇帝回心转意,甚至连最后的希望,都被小皇帝用金口玉言堵死了。先前仅仅是十品官制推行而已,现在小皇帝已经明说了,今后想要做官,唯一途径就是科举。想要靠门荫、纳栗这等不公平的竞争,被人揭发的话后果很难预料。

    文官们心思活络,哪里不知道小皇帝是在忌惮文官的力量?自汉魏以来,世家门阀占据了朝堂大部分的官职,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一旦世家团结起来,所产生的力量便是皇帝也要退让。

    而大顺立朝后,鉴于这种情况,决意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科举取士。而经过战乱,大的世家门阀被削弱,小的世家则明显颓势下去。如今已然过了百年,世家门阀的影响被削弱到了最低程度。可一些聪明的世家门阀通过转型,利用家族里饱学之士考取科举,然后通过门荫、纳栗等途径,也能保家族几十年的荣光。

    太祖、文宗之时,天下刚刚稳定,自然不能大刀阔斧改革,以恢复生产为主。不然以太祖、文宗的见识,又怎么会不知道增加税赋的办法?而两代之后,大顺的皇帝就是锦衣玉食出身了,即便聪慧,又哪里会想得明白为何他勤于政事,可国库还是捉襟见肘?

    到了元绶时,国库真的是拆东墙补西墙。每每遇到灾荒之年,国库又空虚这时,这些心思活络的文官,便向元绶帝进言了纳栗这一招,换个好听的名目,官方卖官鬻爵。元绶帝正头疼怎么填补国库,那时候范仲淹还没开始改革,又刚刚登基,经验不足,不知道怎么办。元绶帝又怎么会不知道公开卖官鬻爵的害处?可火烧眉毛了,只好捏着鼻子认了。

    后来范仲淹做了宰辅,推行新政,才使得国库充盈了些。但被污为结党营私,被攻讦下台后,杨太师上台,又恢复了原状。至此,门荫、纳栗做官达到了巅峰。文官集团慢慢拧为一股绳,以杨太师马首是瞻,不仅把天生死对头的武官逼到悬崖边上,还能把持朝政。即便元绶帝后悔,可以他老迈的身体,也阻挡不了杨太师的野心了。为了陆承启能顺利继位,元绶帝选择了忍气吞声,默默地纵容杨太师。

    就是不知为何,杨太师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居然向才登基一年多,羽翼未丰的小皇帝妥协。也许杨太师也想学司马懿篡魏,可人家司马懿手握兵权,文臣也大多倒向司马家,他杨太师先前打压武人太重,竟没有一丝军方支持。想要学司马懿,也还欠缺了些火候。

    再加上小皇帝突然发难,杨太师便是想布局伸手军队也没有了时间。再加上小皇帝不留一丝后路,除了乞骸骨回家一途之外,唯有纠结文官死扛。可大顺的文武制度太合理,只要军权握在皇帝和枢密院手里,便是宰辅也无权过问。小皇帝只需调动禁军,杨太师手下全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如何对抗得了?

    若是硬抗,一旦被套上反贼的帽子,定然死无葬身之地不说,“青史留名”更是板上钉钉的事。还不如顺势下坡,既保存了自身,又顺了小皇帝的意思,一举两得。至于名义上的学生,文官同党等的死活,又关他杨太师什么事?死道友不死贫道,只要能倚着皇帝老师的名头全身而退,便烧香拜佛了。要是杨太师知道,陆承启那时对掌握军队还没有信心,完全是凭着一腔热血冲动做出的事,他会不会悔恨得拿头去撞墙?

    时至今日,才有劫后余生的文官回想起权势一时无双的杨太师为何败得这么惨了。皆因太祖定下的制度太好了,兵权完全没落入文官手中之虞。皇帝想要掌权,只要局势还没糜烂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完全可以倚靠军队扳回来。任何铮铮铁骨,在高高举起的屠刀面前,都显得异常苍白。

    如此想来,今日之败也不算太惨。毕竟杨太师那般权势,都只能自保而已。他们能让小皇帝不起杀心,也多亏了只有国丈周延华直谏而已。

    想通了这一点的文官们,纷纷过来向周延华表示敬意。奈何刑部尚书周延华是一个不善奉承,也厌恶别人奉承之人,不管前来搭讪的官员是谁,都摆出一副冷冰冰的脸色。

    唯有御史中丞李然过来,周延华才多说了两句。

    “周尚书今日之言,掷地有声,奈何圣上推行新政之意过坚。若假以时日,圣上见到新政弊害后,自是回心转意。”

    面对李然的说辞,周延华突然一叹,低声说道:“此番说辞,其实非我想出的。而是司马君实上递的奏折,我与君实乃旧交,方才得他传书而知。”

    李然恍然大悟,周延华一向文采朴实,哪里会如此引经据典,原来是背后有高人指点!“原来是司马光司马转运使,怪不得!早先听闻,司马君实乃国之栋梁,今日一闻,果然名不虚传!”

    周延华叹息了一声,说道:“又有何用?皇上一意孤行,不停劝谏,也不知会闹出甚么祸端来……”

    李然即便敢于直言,却也没有周延华这胆量直说小皇帝生祸端,连忙拉扯了一下周延华的袖子,说道:“周尚书,此间人多耳杂,慎言!”

    周延华也知道自己说漏嘴了,幽幽一叹,便闷不作声,随着退朝的官员,出了宣德门。

    而与此同时,刘琦也像丢了魂一般,浑浑噩噩地出了大庆殿,落在百官之后。他一踏出大庆殿,便给人喝住:“孽畜,站住!”

    刘琦被这么一喝,缓慢地抬头一看,竟是中书舍人刘庚。“叔父,你怎么在此,你不是……”刘琦还没说完,刘庚就捂住他的嘴巴,趁别人不注意,一把拉他到偏僻之处,沉声说道:“你这小畜生,莫非想要害死叔父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