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混在帝国当王爷在线阅读 - 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大乱(四)

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大乱(四)

    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大乱

    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议事机构。

    政事堂组建于晋朝中期宣宗一朝,设于门下省。

    最初之时,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仅有三高官官,既中书令、侍中、尚书令,这三人是当然宰相。

    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此两官也为宰相,但权重稍弱。

    赵询改革的第二步,便是削权,消减政事堂的权利,他的做法就是设立一个新的机构,成立枢密院,专职军事筹划与决断,把军机大权,从政事堂剥离,军政分离,政事堂只管政事,诸位相国只对日常政务有决策权,军机之事,则是移交枢密院。

    右相之位,不在兼任中书令之职。

    中书省,始建于晋朝初期,职权极重,此职之意,奶秉承皇帝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是整个晋朝的政务中枢以及最高政治机关,权利远在尚书省和门下省之上。

    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令,是必然的宰相之首,因为权利太大,几度架空皇帝,晋朝前中期几次大的政治变局,都是由中书令与皇帝之间的权利斗争,随着局势的发展,双方矛盾越来越激烈,最终导致政治风暴,血流成河。

    因此,后来继位的晋朝皇帝,意识到相权太重,对皇权的威胁实在是太大了,自灵宗开始,一直到宣宗,经过五代帝王的努力,把中书令的实权转移到副职中书侍郎的身上,随后在减一步,由中书舍人主管中书省政务,而且是由几个中书舍人分权治理,这就是早期的政事堂多相制度。

    乃至到了武宗一朝,由政事堂诸相以及六部尚书主管朝务,三省被彻底架空,各高官官的实权被彻底架空,成了一种荣耀职务。

    赵询这次政治改革,把中书令与右相的必然联系,给彻底拿掉,让你连这个名义都是没有了。

    道理很简单,中书令虽然已经成为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职位,但它的作用还是有的,要是一般的人担任这个职位,那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右相兼了这个职位,就可以对皇帝的诏令形成一种制约。

    三省到了今天,虽然已经成了摆设,但朝政的流程,却没有变。

    皇帝下达诏书,中书省拟旨下达,经过尚书省,形成正式的政策与命令,然后由各级官员展开工作。

    虽然说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右相若是非要在中书省这里设卡,皇帝的意识无法传达下去,那么也可以换一种方法,比如通过朝堂会议,或是政事堂会议,进行讨论,然后形成正式的决策。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赵询若是能够掌握住中书省与门下省这两个点,就可以不经过朝堂与政事堂,直接下达诏书,直接形成决议与正式的命令,当然,这种做法,恐怕会遭到绝大多数人,尤其是门阀世家集团的强烈抵制,但是从这一次的改革来看,赵询显然是打算这么做的。

    五项政治改革,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广泛。

    决议一经颁布出来,整个朝堂数百名官员,顿时炸了锅,当即就是有许多人站出来,大声出言反对,这其中包括谢世远、刘从季等相国,尤其是门阀世家集团的那些代表性人物,陈虎、赫连储、王牢之、刘志、萧徽、詹台易恒、裴世昌,王承宗等人,更是激烈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