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朝堂风波
汉献帝为赵昊备下的封赏真的很丰厚,甚至于都有些出乎与赵昊本人的预料了。 首先因为赵昊此次实在是战功卓绝,战绩彪炳,几乎到达了前无古人的程度,即使是与之前诛杀****董卓相比,也是犹有过之。 因而,小皇帝竟然十分别出心裁的,为他设立了一个新的军衔——天赐神将! 当然,这个军衔听着是倒是挺像那么回事儿,但是由于赵昊这厮本身就是当朝汉室的大将军,至少是在名义上,统领这天下的兵马。 故而,这所谓天赐神将,其实也就是一个虚名而已,倒是挺好听的。 单从军功军衔上来说,赵昊本来就已经封无可封,没有丝毫的上升空间了,一个虚衔赐下,小皇帝那边倒也是带着几分无可奈何的意味。 而接下来的才是重头戏,叫赵昊这边没有想到的是,刘协竟然会直接封了他一个公爵的爵位。 其名曰,镇国公。 所谓公、侯、伯、子、男。 除了“王”这个在此汉末时期,已经在不可能再被汉室封给异姓者的爵位之外,公已经是最大的职称了。 而且即便是“公”位,在当世的这个年代里,也早已是不复存在了,异姓官员的爵位,最多也就是到“候”这个层次为止了。 像是后来,三国确立的时代,曹cao之所以会闲置,冷落自己手下的首席谋臣荀彧,就是因为对方反对曹cao,自称公位的原因。 现在倒好,眼前的小皇帝竟然自己主动封了赵昊这么一个爵位,这实在是,令赵昊很意外。 而且所谓的“公”,其实也是分好多种的。 但如果笼统一点的话,“公”,却可以大致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实权大公,另一种则是虚衔的公爵称谓。 赵昊这里的镇国公,就是那种掌握了实权的大公爵位,手底下的封地更是十分广褒。 而其封地的范围,正是那些在此前北伐战事中,被赵昊这厮亲手打下来的那大片土地,包括了一部分黄河以南的河套地区,以及整片蒙古大草原! 虽说从汉武帝实施了“推恩令”以来,从开国大帝刘邦那里,遗留下来的分封旧制的祸患,如今早已被消除的差不多了。 但眼前小皇帝此举,却似乎就有重启分封制的意思。 好吧,说分封什么的,其实是夸张了。 不过那也是因为他赐给赵昊的这块封地,实在有点太大了的原因,大到人们要去以广褒这个词来称谓。 不过~ 如果赵昊真的要去好好地经营那片土地的话,所要付出的代价和精力,那将是十分巨大的,毕竟那块地虽然被异族掌握良久,但总体的开发程度却不高。 如此一来,既能充分地使赵昊这位汉室大将军,感受到来自朝廷方面的重视,以及对他北伐功绩的肯定。 又能因为那广褒而荒芜的封地,对赵昊接下来的精力进行有效的牵制,使得某人在很多情况下,都不能再为所欲为。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恩威并施的赏赐之举,是一桩堂堂正正的阳谋,以及制衡手段。 赵昊可以肯定,像这么一条高水平的举措,小皇帝刘协那边,如果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纯靠运气蒙出来的话,那绝对是背后有高人在指点。 不然的话,以龙椅上那位年且尚幼,见识不足的汉献帝,是不可能琢磨出这么一桩计策来。 而这满朝的臣工,不是赵昊看不起他们,单靠着此前那些,明明占据了大好的局面,都能再亲手丧失了的王司徒等人的谋略和气量。 他们是绝对没有那个胸襟和气魄,也舍不得将北疆之外的那么大一片土地,拿出来做封赏的。 比如,按照原剧情的发展,如果赵昊没有出现的话,那王司徒将会在近几年之内,以美人计离间吕布和董卓,并在最后诱使吕布诛杀董姓****。 但在之后,这位王大人却又亲手埋葬了自己一方的大好形势,拒绝了李傕等人的十多万大军来投。 并最终招致长安城破,汉皇室被彻底牵制的危机局面。 也是自那之后,这汉室皇廷彻底的威严扫地,对四方诸侯失去了原有的威慑力。 说是快意恩仇也好,说他傻也罢。 像王司徒这种人,其实还算是比较聪明的,这满朝的臣工里边,能够在谋略与大局智慧上胜过他的,也没有几个。 像这种因循守旧,容易意气用事,缺少大局观的人,是不太可能帮小皇帝拟出那么一份封赏旨意的。 这么一想之后,赵昊也是很快便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自己之前建议朝廷发布的那道招贤令,看来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一些真正的有识之士,比如像荀彧,陈宫这种级别的谋臣,纷至沓来。 而且貌似还受到了重用! 之后的封赏则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比如一些金银珠宝,彩绸丝帛,侍女丫鬟,以及对于那些跟着赵昊一起参加了北伐之事的中下级将领,将士的赏赐。 而,到了这旨意的最后内容,也是很隐晦的向赵昊提了一点建议,那意思就是希望某人能够主动地卸任大将军的职务...... 其实这条要求来的也是很正当的,毕竟赵昊如果接受这份封赏和奖励的话,那势必就不能再像此前一般,常驻中央国都之地了。 而且,手里掌控着那么一大片土地的大公,以及统领天下兵马的大将军,这两个重要的衔位,显然是不能加注于同一个人身上的。 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赵昊这厮,也不得不要去十分认真的去考虑一下了。 毕竟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可不是为了这区区一官半职,或者那一片看似很大的封地的。 这些东西在别人那里兴许是了不得的,但在他的眼里却连屁都不是。 赵昊需要考虑的是,那大将军的位置,以及所谓大公的爵位,到底其中的哪一个,更加符合自己接下来的任务需求。 不过,可惜的是,朝堂之上的百官们,似乎没有给他留下多少思考的时间,那满朝的臣工显然也不是一条心的。 在没了董卓这个外部威胁之后,他们便很自然的分为了多个派系,代表了各自不同的利益群体。 貌似,汉献帝刘协的这次封赏旨意,似乎也与他们此前所商议的结果有所不同,出入上可能有点大了。 以至于,当旁边的小太监在念完了这份圣旨之后,顿时便有一大群臣工跳了出来,开始公然地反对小皇帝的质疑。 有说赵昊年少,难当大任的。 有说刘协的旨意下的有些轻率,提请他收回成命,慎重而行的。 还有的则过分一点,干脆就数落起了赵昊的不是,拿着某人当初北伐在外,多次对朝廷召他返回的旨意抗旨不尊的事情做说法。 妄图以一个欺君,违抗君令的罪名,就此便要罢免了赵昊的大将军之位,要夺他的兵权。 进而,还想把某人发配到南疆戍边抗蛮去。 而提出了这个建议的臣工,貌似是姓袁的~ 那小老头具体叫什么,赵昊没记住,只知道对方好像是袁绍、袁术所代表的袁氏家族,在京城的一位话事人,而且还是他们二人的一位本家族叔什么的。 赵昊倒是记得,如果按照三国世界原剧情去发展的话,这位袁姓的公卿,貌似在董卓迁都长安之后不久,就会因为一点什么事情,被董卓给一剑劈死了。 现在倒好,因为他赵昊的缘故,董卓没了,这厮倒是蹦跶起来了,而且还是想要把他往死里去整,要发配南疆了都! 其实,赵昊也知道对方是个什么打算。 无非就是想依着那么几个抗令不尊的由头,妄图以此小过,来抵消赵昊北伐之事的功绩,从而给某人留下一个不赏不罚的局面。 而以小过抵大功,这在整个华夏历史的发展与进程之中,似乎也是屡见不鲜的,是一个例行的惯例。 如果真要他做成了,那这么一来的话,在北伐过后,那匈奴,鲜卑被灭之后所剩下的大片土地,可就成了待嫁的美女。 虽然在名义上,那片新鲜的疆土是属于大汉的,但总是要有个人来管着不是? 此时他袁家的代表人物,袁绍可是堂堂渤海太守,手握重兵,且本身距离鲜卑一族的势力范围就近,伸伸手的功夫就能弄到不少的好处。 要知道那可是一块辽阔的草原地形,十分适合饲养各种牲畜,以及战马。 华夏中国之地,自古以来就缺少马匹,有了那么一块地之后,也就相当于具备了极大的战争潜力,为这个年代里最强的兵种~骑兵的培养,拿下了一块充分战略要地。 这位袁姓大人的目的,自然就是要为自己背后的袁家,争取更多的利益。 即使因为各方制衡的原因,袁家不能整个拿下那片草原,但至少也要在那块大蛋糕上,分一杯羹才是。 而小皇帝这边的旨意,却貌似是要整个的,将那块地都封给赵昊。 这显然是不符合袁家,乃至更多势力的利益的,故而,他这时候站出来反对的很激烈。 不过可惜的是,赵昊这厮无疑也不是个会吃亏的主。 眼前的袁姓公卿,放在和平年代也许是位高权重,但若是在这汉末时期,乱世将至的年代里。 他敢跟赵昊这么一个手里掌控着实际兵权,而且,还是负责拱卫中央地区安全的大将军玩这一套,这无异于是在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