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少皇在线阅读 - 第七十八章 筹谋(3)帝国之殇

第七十八章 筹谋(3)帝国之殇

    从几个硕大炭盆里,散发出的强劲热浪充斥屋内。明亮的烛火中,木桌上的小铜锅“咕嘟嘟”地冒着红色的水泡,火锅诱人的香味随着袅袅白烟四处飘散。但君臣四人,却陷入了长久的沉寂之中,不大的房间里充满了阴郁的气氛。

    大家都明白,造成大明陷入困局的原因很多,其中税收不利绝对是主因之一。但现在的税收,那里皇上是想收就收的。否则,神宗也不会宁愿背负骂名,也要强硬收税。

    朱由校在火烛上点燃了烟卷,“吧嗒吧嗒”抽了两口,在屋内负手踱步,尚显稚嫩的面庞上满是凝重。见皇上如此,其余三人更是默然。过了片刻,朱由校终于开口道:

    “去年八月,朕曾经找皇后了解内努还剩多少,皇后的回答是内努尚余银百万两,这还是神宗留下的压库银。皇后还说,内努每年进项大约两百万两,只是入不敷用。朕当时觉得很奇怪,如此收入怎会还入不敷用?但后来因为重审红丸案等,朕一直没有彻查。

    之后的事,你们也知道。因为南京假币案,朕得了江南一千五百万两赎罪银;出售尊邸得纯利四千万两。这笔钱,主要用来偿还六部历年积压欠账、各地拖欠边饷、地方请求的各种拨款、修建皇家科学院、组建新军以及京城之内的各项改造。

    这笔五千五百万两白银的巨资,到朕离京之前仅仅剩下约千万两。随后朕领军出征、修建承德分院以及安顿蒙古诸部,甚至包括这次大同的重建,都由内努支出。朕这几日核查了一下,发现内努仅仅余银五百六十万两。

    内努只有这么多,太仓等库早已透支,可地方请求拨款的文书、各地的军饷急报、山东与陕西两地爆发冬荒、工部请求拨巨资修缮黄河长江的奏本如雪片飞来…如今太仓空虚内努不足,朕心甚忧,朕心甚忧啊。却不知从何处筹集银两,以解燃眉之急。”

    朱由校重新点燃了一支烟卷狠狠吸了一口,长长吐了一口气后,随意翻了翻桌上的一份资料,缓缓道:“朝堂诸公一直有人进言,说内努盈余甚多,请朕不要吝惜钱财尽拨内努以救朝廷危局。朕便决定把之前的成年旧账翻一翻,找出他们这么说的原因。

    朱由校又慢慢走到墙边,伸手轻轻在地图上拂过,皱眉说道:“今年朕领兵出征之前,令户部尚书刘一燝,详查万历初年至天启元年,矿税、皇庄、皇店及金花银一共上缴内努多少银子,以及太仓的收支情况。但因为出京后一直忙于各种事物,朕没来得及详阅资料。

    前几日得闲,朕才把这些资料看了一遍。太仓收支倒是齐全,但是内努收入,只有万历二十四(1596)年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的,朕初始不明白刘尚书是什么意思。后来终于明了,刘尚书这是借此告诉朕,没有神宗力主征收矿税,大明将亡!!”

    …………………………………………………………………………………………..

    朱由校沉着脸,指着资料上说道:“在刘尚书递呈的这份资料里,有这么一份奏本。你们听听:万历三十五年(1607)八月十二日,太仆寺少卿奏言:臣查嘉、隆间,太仓旧库积银至一千余万两。就是说神宗继位时,太仓还有一千余万的盈余。”

    见三人面露震惊之色,朱由校挤出一丝苦笑:“朕心中当时也很惊讶。神宗初年,有此一千万两银子压仓,加上随后历年内努所得,怎么着也不至于落到其后强征矿税一步。好,这话先放这儿,我们看看万历二十四年至万历四十八年,内努的实际收支情况。”

    朱由校说罢从桌上拿起一张表格:“这张表格上,是算上杂色收入并扣除固定支出后,内努自万历二十四年至万历四十八年,二十五年里总共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孙教喻,你来念。”

    孙元化接过表格看了看,就清了清嗓子道:“矿税收入共计两千万两白银,平均每年约八十万两(注1);皇庄每年所得约五万两子粒银,共计一百二十五万两;皇店每年约有十万两收入,共计二百五十万两;而金花银(注2)每年约一百万两,共计二千五百万两。算上杂色收入,内努年入两百万两,二十五年里合计收入为五千万两。”

    在支出方面,皇庄收入五万两全数用于几位太后开支;金花银虽年入百万,但其中二十万两用作武臣俸禄;宫内内监万余宫女九千,年耗脂粉钱四十万两亦由金花银中拨付。剩余四十万两入账,其开销支出受户部节制。其余收入具入内努。

    因此扣除每年固定支出六十五万,内努实际年收入为一百三十五万。万历二十四年到万历四十八年共计二十五年,内努实际可供支配收入为,三千三百七十五万两白银。”

    朱由校狠狠抽了一口烟卷,指节不断敲着桌子道:“按照这里的计算,内努可是拥有一笔巨资。即使太仓空虚,那么用内努补齐所缺也是够用的。可,实际情况呢?

    还有,你们一定也很奇怪,为何朕会从万历二十四年(1596),神宗大举矿税开始计算内努。这之前的内努哪儿去了?要解决这个疑问也不难,孙教喻,从第三张开始念,那是万历元年后,朝臣们针对太仓收支的奏本。”

    孙元化粗略看了几眼,顿时脸色大变。他是万历四十年(1612)的举人,后师从徐光启学习火器和数学,并弃科举功名潜心研究西学。在天启二年(1622),又随孙承宗去到辽西,协同袁崇焕守卫宁远。因此对于许多朝堂往事并不熟悉。

    见孙元化脸色有异,熊廷弼也不由得皱紧了眉头。他虽然入朝较早,却多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巡视地方。自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后,基本都呆在辽东,对于朝堂上的许多旧事,也仅仅是耳闻而已。

    傅山年仅十七岁,入京之前,基本都呆在太原学堂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如果不是机缘巧合之下,跟随恩师入京并成为皇上的伴读书僮,只怕现在还是历史上那个愤怒的中二。因此他对于这些朝廷旧闻,也是兴趣多多。

    ……………………………………………………………………………………………….

    孙元化看了众人一眼,咬咬腮帮轻叹一声后,便开口道:“万历四年(1576)正月十二日,总督仓场户部左侍郎毕锵上疏言:太仓旧有老库、外库之名,老库关门不放,外库支放。

    查嘉靖二十三年(1544)老库银除动支八十八万九千两外,尚贮银一百一十三万六千四百八十两。至隆庆三年查兑,则仅贮银一百万八七百六十九两。

    国家财赋岁入有定额,或遇灾伤不得不减;岁出亦有常数,或遇兵荒不得不增。今以万历三年旧贮、新收合计得银七百零三万四千二百八十七余两。宜将老库增银一百万两,编号封贮,积之数年。使外库渐赢,老库益实,此为亿万年无疆之利。

    但今外库止剩三百九十万余两,而各边主客兵年例、修城、赏赍、京官俸薪、商人料价、官军布花等费,皆取给其中。而各钞关轮年征折本色少银十五、六万两;停止开纳事例又减银三十余万两。故须痛加节省,以绝后顾之忧。神宗得疏,赞赏其议。”

    听完此段,除了朱由校面色如常外,另外三人都是面面相觑:原来早在万历四年,国库就已经出现了隐忧。怪不得大臣们一直闹着让皇上拨发内努。

    朱由校皮笑rou不笑道:“万历三十五年的时任太仆寺少卿,将嘉、隆年间的太仓余银,加上万历初三年间的新收税赋,以及万历三年当年支出的银子,合并在一起,得出了‘嘉、隆间,太仓旧库积银至一千余万两’的结论。这手段高明的很啊。孙教喻,你继续。”

    孙元化清了清嗓子继续念道:“万历七年户部报,五年收入银四百三十五万余两,六年仅收入三百五十五万余两,比去年减少八十万余两。五年支出银三百四十九万四千余两,六年支出增至三百八十八万八千余两,比去年多出四十万两。

    八年(1580),神宗多次下诏减免各省钱粮,各地所减,俱因灾伤,地方困疲。

    十年(1582)户部报:旧例,岁征金花银一百万两,续增买办银二十万两,每年共一百二十万两,皆供皇上赐赏之用。但近年金花拖欠数多,已借过备边银计一百余万两尚未补还。

    十二年(1584)八月十三日,文书官刘恺口传内阁拟旨,取户部太仆寺银三十万两充赏。大学士申时行等反复请减,语甚切至。神宗准减其半。

    同日,神宗又令户、兵二部:因秋祭山陵赏赐各项人等需要,征取太仓银五万两、太仆寺马价银十万两应用。兵部复持不可,神宗不听,只好如数送呈。”

    朱由校轻咳一声,看了看三人道:“大家都听明白了吧,国库日渐空虚,地方拖欠内努。神宗连赏钱都发不出来,只有挪用各部库银。当然,精彩的还在后面。孙教喻,继续。”

    孙元化擦了擦额头的冷汗道:“万历十六年(1588)十二月初三日,吏科给事中李沂上疏,外传张鲸广献金银财宝给陛下,多方请免治罪。

    内外臣民以为陛下富有四海,岂会爱金银财宝。及见陛下明旨允许张鲸照旧供职任事,才相信献宝为真。张鲸继续横行不法以售其jian,国家之祸将从此始。

    十八年(1590)六月十四日,户部奏:去年因灾荒严重,数行减免,岁入仅三百三十九余两。而出数比入数多一百万余两,赖老库发银一百八十万两。今年入数不下四百余万两。除已发之外,见库仅四十余万两,老库仅一百七十万两。诸费何从出,犹少一百余万两。”

    朱由校揉了揉太阳xue轻声道:“是啊,诸费何从出,只有从内努出。一国之君,都被逼得行受贿之事,足见国朝经济之困境。孙教喻,把后面朕整理的支出资料念一念。看看内努到底用到那里去了。”

    ………………………………………………………………………………………….

    “万历二十八年(1600)八月二十一日,工科都给事中王德完奏陈:朝廷每年所入仅银四百万两,而所出动至四百五十万两以上,原已出大于入。

    西征宁夏哱拜(1592)费银一百六十万两;赴朝鲜东讨日本(1592-1598)费银五百六十余万两;万历二十七年(1597),为边饷拨发五十万两;伐播州杨应龙(1599-1600)拨发三十三万两,后追加百万两,连川中凑办共计二百余万两。

    皇长子婚礼珠宝等项约九百三十四万三千余两,传造袍服四万一千余匹;皇长子婚礼传买段一万二千七百余,约银十万多两;磁器口传二十三万五千件,约费二十余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