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唐农圣在线阅读 - 第327章 从点点滴滴做起

第327章 从点点滴滴做起

    在后世的阅兵式上,除了步兵方阵之外,最耀眼,也是最后才出场的,当然是重型武器装备展示了,待安北军,左护军和右护军两万骑兵通过城门之后,又有席君买统领的八千全部穿着新式装备的轻骑兵从城门前通过,最后,才到了重甲战车兵通过。

    由厚实的钢板制作的板甲,一副就有七八十斤重,由双马拉动的战车,车轮高大,宽厚,轴距宽,懂车的人就会知道,这样的车子,很难翻车。

    而在像这样的战车上,装配的可不是什么执锐配弓的士兵,而是一架架放大版的连弩,只需要双人cao作,这些连弩就可以不断的发射出重箭,每个马车上,至少装有四大箱重箭,这玩意推到战场上,不但可以高速移动射击,而且,能够快速持续射击,几百支重箭,对着密集人群射击,最终杀死的,很可能是过千人,因为很少有甲胄能够不被这种大弩重箭穿透。

    而像这样的大型连弩车,安北军一下子,就开出来一千架之多。

    这充分的体现了孙享福把军事装备生产上流水生产线的好处,一旦一个东西被他属下的人研究出来,在善阳,是很容易量产的。

    在连弩车之后,就床弩车,它与连弩车的连续射击不同,体型更大,而且一次只能射一支箭,然而,却没有任何人敢小瞧他在战场上的杀伤力。

    因为,他的箭枝,往往比胳膊还粗,而且,射程达到千步,一旦像安北军这样装配了千架,很容易想象到敌军还在千步以外的时候,遭受到一千只胳膊粗的大箭的射击,是什么画面。

    再之后,就是体型最大的投石车了,这可是车载投石车,与以往的体型高大,难以移动的投石车不同,它只有一根四五米长的投杆,需要四个人cao作,在它没有发射的情况下,谁也无法预估它的射程和杀伤力,但是,聪明的人应该能想到,安北军既然将他放在最后出场,就已经能证明这种投石车在安北军的配置中是杀伤力最大的。

    这些战车可以很快的通过城墙旁宽阔滑道上到城墙上面去,而善阳的城墙上面的宽度,是可以跑这种车的,这就是建造城墙,和设计战车的时候,做好规划的效果。就连李世民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脑子里也在想象着,敌人要是想攻破善阳城,得用多少人命来填。

    最后在城门前通过的是薛延陀汗国的护卫军,让所有百姓和大唐的官员很奇怪的是,他们穿的,竟然是跟安北军一样的服饰。

    民族融合,当然是要从点点滴滴做起。

    这样的想法,自然是孙享福的套路,李世民看到薛延陀护卫军出场的时候,用尽可能真诚的语气夸奖了夷男治军有方,他在没有多少准备的情况下,随便拉出一支人马来,就有能够堪比大唐主战部队的英姿,已经很难得了,以后薛延陀汗国的安全问题,他很放心之类的话。

    然之后,所有军队在城墙下列好了队伍,就轮到李世民下去检阅,讲话了。

    一辆敞篷的大马车在城门下停好,李世民和李承乾登车,孙享福以及十六卫的大将军纷纷上马,跟随在马车的后面。

    车子才从城门洞子里出来,站在马车上的李世民,就朝对面看台上的百姓们微笑的挥了挥手。

    他这个小动作,顿时引起了百姓们的一阵欢呼,其中就有一个叫刘大旺的老汉激动的双腿颤抖,之前远在城墙上,也就看到了一个轮廓而已,现在,就在几丈远的马路上,他才真正看清楚了李世民的容颜。

    原来,他就是皇帝,他还在自己的村子里喝过自己泡的花茶,吃过村里百姓制作的鲜花饼。

    他并不是天上盘旋的龙,也不是活在人间的神,是比一个比大多数人还厚道的人,吃了村里几个饼,居然送了村里一车香甜的瓜。

    这一刻,刘大旺的心情很乱,激动忐忑什么的,都有。

    同样认出了李世民的,还有和刘大旺一起来城里看热闹的村民们,此刻,他们也仿佛身在云里雾里,脑海里的思维都断绝了,马车上的人朝他们笑,他们居然也跟着笑了起来。

    有的时候,领导人获得民心的支持就是那么简单,简单的一个微笑,足以。

    与那些穿铠甲的大将军们比起来,孙享福这一身骑马装就显得太显眼了,安北大都护府的牧民百姓对他都不陌生,看着他在最前排拱卫着皇帝的车架前行,顿时觉得,咱们北方之地,在大唐的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没见着咱们的主官在朝堂上名列最前排么。

    李世民自然不会像后世领导人一样喊什么‘同志们辛苦了’,只是面色端庄,略带几分和蔼的享受着所有士兵和百姓的注目礼,等马车走到队伍的尽头,调转了马头,回到所有方阵的正中央位置的时候,他才面朝士兵,背对百姓,开始讲起了自己的台词。

    “朕得你等,甚幸,大唐百姓得你等,甚幸。”

    “大唐万胜,大唐万胜,大唐万胜······”

    李世民只是说了一句开场白,便叫所有的士兵们都激动不已了,山呼海啸的呼喊,一如此前长安的那一次阅兵一样,震彻云霄。

    这种场面的渲染力极大,孙享福为什么让尽可能多的百姓过来观看阅兵仪式?就是想让他们感受一下这种氛围,这种万众一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