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挽明在线阅读 - 第671章 中国青年学会

第671章 中国青年学会

    当朱由检坐马车之前,为了保密他放弃了一直坚持的骑马习惯,他依然有些不放心的回头对前来送行的茅元仪叮嘱道:“茅参谋长,在孙先生没有抵达之前,这里的所有事情全部交付给你了。!

    你现在的任务可不轻,我希望你可以承担起责任来。其他事情我是不担心的,我只担心一件事,虽然朕已经决定你们这边以防御作战为主,不过我希望你记住,即便是防御作战,也绝不是困守大营,任由敌军自由的选择进攻方向和进攻规模。

    一旦让鞑子判断出你们没有出战的勇气,他们多出了许多可以选择的选项,这对我们肯定是不利的。而且没有安排军队出击的计划,会让我们的军队失去对胜利的信念,即便是鞑子露出了可趁之机,我们也一样抓不住。”

    茅元仪拱手行礼之后,便脸色凝重的对着皇帝回道:“臣一定会谨记陛下的嘱咐,必然不会让鞑子在我军面前为所欲为的。”

    朱由检对着他点了点头,然后便直起身子,同茅元仪及他身后的参谋本部的参谋们挥手作别,便转身登了马车。

    出了石门寨不久,朱由检便让人把夏允彝叫到了自己乘坐的马车内。自夏允彝带着那些燕京大学的志愿者抵达前线之后,崇祯把他们安排去采访各作战部队,然后把这些部队士兵和军官的临战情绪收集反应来。

    虽然皇帝对这些燕京学生们的安排,让他们感觉有些和自己想象的工作不太一样,不少人以为他们会在皇帝身边担任一些有关书的工作。但是在曾经前往地方进行过社会调查工作的夏允彝几人的安抚下,这些学生们终于还是接受了皇帝交给他们的任务。

    对于自愿前往前线的燕京大学学生们的表现,朱由检觉得还算不错,因此当他准备前往迁安时,便带了夏允彝等几位燕京大学的学生们。

    随着车辆“吱吖”“吱吖”的向前行去,朱由检便同夏允彝聊起了这些天来,他们这些学生在下面部队里的见闻起来了。

    刚开始的时候,夏允彝还想保持着正襟危坐的样子同皇帝对话,但是在摇摇晃晃的马车内,他越是用力保持这种正经的姿势,便越容易被车辆的晃动所影响,在几次差点完全摔倒在马车内后,他也终于接受了崇祯的建议,依靠着车厢坐了下来。

    看着夏允彝终于屈服于地球物理的力量之后,朱由检突然转换了话题对着他问道:“瑗公去年去了地方,见过了山、陕百姓是怎么生活的;这些日子又下了部队,听取了那些底层将士们的心声。

    朕倒是想要问一问你,你觉得我大明想要振作复兴,究竟应当从何处入手,又应当依靠谁的支持呢?”

    夏允彝一时哑然失声,难以回答崇祯这个意外的提问。若是在一年半前,他必定会认为大明想要重新振作的关键,便是皇帝要亲近贤人君子远离小人,当正人君子执掌朝政,澄清吏制之后,天下自然会恢复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治之世。

    不过在这一年来,不管是亲身前往地方调查山西、陕西的百姓生活,还是从大明时报观看那些新闻,他都已经不再是那个对世情一无所知的愤青人了。

    对于大明的现实状况了解的越是清楚,无法找到改变现实方法的他便越是感觉自己力量实在是太过卑微,常有对于如此世道实在是无能为力的感觉。

    同南方还有些太平盛世的景象不同,北方的百姓完全处于一种没有未来的生活之,他们没有土地,没有家园,却要负担着国家的大部分税收和向地主缴纳沉重的田租。在这种生活的重负之下,只要再增加一根稻草,都有可能让大部分家庭典妻卖儿,从此家破人亡。

    而北方这些年来的天灾,加后金鞑子势力的兴起,驱使蒙古部族不断向大明西北边境迁移,这些都是加诸于大明北方百姓身的最后一根稻草。

    北方百姓所面临的这种生存危机,已经不是原先大明乡间存在的士绅自治体系可以处理的问题了。少数士绅地主的善心,是无法解决蔓延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百姓生存问题的。更别提,其的大部分士绅地主还想要趁着这个机会,夺取那些受灾百姓手的最后一点土地,扩展自己的家业。

    北方受灾百姓和士绅之间的激烈矛盾,同夏允彝在南方看到的还有些温情脉脉的乡村生活,完全是两个世界。虽然他自家也拥有着大量的良田,但是也依然对于一些北方士绅地主在大荒之年表现出的贪婪和愚蠢感到难以理解。

    作为一名年轻的儒家学子,他还没有世故到把圣贤的经典当做一块掩盖自己欲望的遮羞布,此刻的夏允彝是真正的想要身体力行的,去实践夫子所言的仁。因此对于这些百姓,他还是持有着深刻的同情态度。

    对于那些士绅地主在灾荒之年表现出的恶劣行径,他也为之深恶痛绝,但是这种痛恨只局限于,这些人的行径玷污了其他士绅的名声的程度。对于百姓的痛苦遭遇他深感同情,但是又厌恶于那些敢于起来反抗士绅的乱民。

    夏允彝心的矛盾心态,使得他在皇帝面前久久不能出声,过了好半天才艰难的对着崇祯说道:“陛下,大明的百姓真苦。臣以为,想要振兴大明,应当先让百姓能够看到活下去的希望。

    能让陛下依赖振兴大明的人,臣现在实在是想不出来。但是臣以为本朝依赖科举取士的方式选拔治国人才,恐怕有所偏废。以今日大明之局势,臣以为陛下应当不必拘泥于形式,唯才录用,方能有益于国事。”

    朱由检看着低头向自己诉说的夏允彝,心里不由叹了口气,果然在没有经过唯物主义历史观洗礼的旧人,最能接受新观念的年轻人,也只能达到夏允彝这个程度了。在他们眼,人民依然是需要被拯救的对象,而不是可以依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