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这个魏延不一样在线阅读 - 第二百零九章 大汉以西

第二百零九章 大汉以西

    第210章大汉以西

    章武元年的上半年,对季汉而言是繁忙的一年,刘备称帝、举行科举、吏治改革,太子督荆等,这些事放在任何时候,都是没几个月或几年难以处理的大事,但当它们堆积在一起时反而更好处理,毕竟快刀斩乱麻这一招真的好用。

    不过对于魏延来讲,这段时间痛并快乐着,同刘妤成婚后自己算是彻底上了刘备的贼船,还是下不来的那种,自身利益和季汉绑定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而为了让季汉这艘大船变得更加坚固,魏延来不及在家中享受齐人之福就投入到繁重的工作中,同参谋处众人商讨西征事宜。

    西征,已经是季汉摆在明面上的大战略,这一点不仅曹丕、孙权知道,就连河西走廊的诸羌、月氏、戎狄、匈奴等部落,以及西域诸国都一清二楚,甚至连同时期的三大帝国也略有耳闻。

    不过季汉一直对外宣称西征是为打通丝绸之路,重开和中亚以及欧洲的陆上贸易,讨伐对象是丝绸之路沿途不臣的诸国,并非凉州的胡人部落,所以,除西域诸国动作频频外,凉州胡人依旧我行我素。

    可惜,在胡饶传承中,并没有假道伐虢这个概念。

    对于即将到来的西征,季汉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不但召集了张飞、赵云、马谡、庞德、傅肜、马岱、张南、牵昭、张翼、张苞等将外,还有法正、伊籍、刘巴等相随左右出谋划策,或在后方负责大军后勤,或负责新得之地的安定。

    另外还调集了三万玄甲军,三万汉军精锐,五千龙骧军,五千羌胡义从骑兵,再加上器械营、工程营、亲卫营等特种部队,共计八万兵马出征,而像辎重兵、民夫这种从事物资转阅人员,魏延没有把他们算入其郑

    至于八万人远征西域会不会太过托大,这一点魏延从未想过,先不西域诸国的战斗力如何,西域诸国的心就从未团结在一起,有很多国家的称臣国书,已经摆在刘备的案头了,就拿西域强国之一楼兰来举例子。

    楼兰国,自大汉为其恢复国祚以来一直亲近大汉,甚至大汉已经退出百余年,楼兰国内还设有迷你的西域都护府,不过统管西域都护府的管理是魏国指派的,但他们又不太清楚中原情况,魏国和大汉也没啥区别。

    楼兰国也正因和大汉保持良好的关系,凭借着楼兰古道同大汉进行商业贸易,让楼兰成了西域诸国中实力较强的国家之一。

    当季汉夺取凉州后,在魏延的宣传攻势下,楼兰方面很快就明白了魏国和大汉的区别,考虑到曹魏势力已退出凉州,如今掌握河西走廊的是季汉,于是楼兰方面很干脆的便和季汉政权建立外交关系并驱逐了魏使,一副唯大汉马首是瞻的模样。

    刘备得知消息后很高兴,并连发几道国书陈述两家关系,随后表示双方可以在军事、经济、民生等领域进行深化合作,来共同面对流窜的胡人,以及西域混乱的局势。

    对于刘备提议,楼兰方面也想过拒绝,不过当发现季汉下一步的战略是西征后,他们很果断的同意了刘备的提议,并希望季汉方面能派出一支教导团,来指导楼兰国的军事建设,同时也希望得到一批季汉的军械。

    楼兰的请求得到刘备、文武百官的一致认同,随后刘备拜不愿与曹魏为敌的张辽为西域都护,领兵三千带着一批淘汰的军械前往楼兰国,负责两家在军事上的合作。

    这也是为何曾名震下的张文远,自从被季汉俘虏之后就销声匿迹的原因,毕竟人家在西域当二把手,不刻意关注他很难得到他的消息。

    不过同为降将,张辽和于禁的命运刘璋有些不同了,于禁在返回洛阳后,因受到曹丕的暗讽,明升实降,所以一直郁郁寡欢,在曹魏的黄初二年,蜀汉的章武元年病逝于洛阳,一代名将就此落幕。

    不知道于禁在离世前,在得知张辽、牵昭被重用后,有没有为当初的倔强后悔过,但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啊。

    言归正传

    季汉和楼兰国在“你情我愿”的情况下,达成了一系列有关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合作,所以双方的关系还不错。

    也正是如此,楼兰国将作为本次西征的情报来源地,西征战役发起点,不过在这之前,汉军先要扫灭在河西走廊作乱的胡人,稳定凉州局势,保证大军后路安全,之后才会同楼兰合兵西征。

    而楼兰只是一个缩影,在西域地区靠近大汉的东部,臣服大汉的国家还有很多,虽然除了楼兰明确变态外,其他国家都在观望,但只要汉军兵临西域,他们一定会城头变换大王旗的。

    因此,看似魏延只带了八万兵马西征,其实潜藏的远远不止,只要汉军能一直胜利,加上大汉昔日的威势,西征大军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越过葱岭同三大帝国做上一回,以保障汉商在外的利益不受侵害。

    ……

    除了军事上的威吓外,来自现代的魏延同样熟知宣传的强大,有些时候宣传能达到的目的,是军事不能达到的。

    随着近些年季汉和西域开始通商,双方的经济、文化自然会产生碰撞,不对彼此知根知底,但大体的情况还是清楚的。

    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魏延以高官厚禄征集了一批画师,并让他们根据官渡之战、白狼山之战、赤壁之战、陇西会战这种大战进行艺术加工,然后在木匠的协助下制作雕版连环画,然后在印务总署进行印刷,最后让来往两地的商人将连环画广泛传播于西域诸国,以及更远的贵霜帝国,罗马帝国,安息帝国。

    在制作连环画时,魏延秉持着“真诚”才是必杀技的理念,十分详细的将大战经过、兵力部属等情况描述出来。

    譬如官渡之战,袁绍军有七十万,曹cao军有二十余万;

    赤壁之战曹军有八十万,孙刘联军有二十万;

    陇西会战曹军有六十万,汉军有四十万,吴军有二十万,而且都不包括在后方转运粮秣的辎重兵和民夫。

    魏延撒谎了吗?

    他当然没有!

    这些兵力可是袁绍、曹cao、刘备、孙权这些君主亲口的,君主重诺怎么可能作假,倘若不信,可以去问问下百姓,他们会给出答案!。

    也正是如此,来自西域、三大帝国的商人们才会深信不疑,于是他们带着连环画和打听来情报返回各自的国家。

    当魏延的宣传攻势来到中亚和欧洲后,这些国家都沉默了,看看大汉是个什么怪物,一场大战双方仅投入的兵力就上百万,而后方所涉及的民夫更是数以百万计,他们国家的总人口都没这么多,但转念一想大汉有几千万人口,一切又觉得十分合理。

    至于同时期的三大帝国,他们对大汉的态度各自不同,有人期待万分,有人置若罔闻,有人惶惶不可终日。

    罗马帝国,他们虽然对强大的大汉有点发怵,但也就那回事,罗马帝国从立国之初到现在经历的战争还少么,他们只是惊叹大汉的战争场面之宏大,动辄上百万人,真是恐怖如斯。

    至于罗马帝国的统治阶级贵族和元老们,注重的是丝绸之路何时能打通,东方古国的丝绸、瓷器他们太爱了,目前仅靠商队贸易往来很难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所以重开丝绸之路进行大规模贸易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且季汉不止有瓷器、丝绸等物,还有近些年崛起的茶叶,以及价格堪比黄金的白纸、蔗糖,价格低廉的雪盐,以及其他的一些手工产品,这些都是他们所需要的。

    作为高贵的、神圣的罗马帝国贵族们,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他们自然应该享受,这些丑陋的麻布、丑陋的陶器,苦涩的褐盐,以及羊皮纸书写文字他们早就受够了。

    丝绸之路,你何时才能被打通啊,大汉,伱可得加油啊!

    ……

    安息帝国,因为东边有贵霜帝国,西边有罗马帝国,将它夹在了中间,所以大汉强不强和他真没多大的关系,毕竟贵霜帝国不灭,大汉休想碰到安息帝国分毫。

    有这闲工夫,安息帝国的贵族们还不如想一想,该如何抵御老对手罗马帝国的侵略,以及国内日益严重的问题。

    从阿尔沙克一世建立安息帝国算起,安息帝国国祚至今快五百年了,因此国内矛盾重重,已经到了覆灭的边缘。

    作为正统的帝国皇帝沃洛吉斯六世,他所能控制的领土只有一部分,而他那个发动叛乱的弟弟阿尔达班四世,才是占据帝国大部分的领土的大诸侯。

    再加上外部势力耸立,安息帝国的统治阶级,已经无暇顾及来自东方的威胁,毕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明能不能活着,还管他几万里之外的大汉干什么。

    ……

    和罗马帝国的期待,安息帝国的佛系不同,离西域最近,能直面大汉威胁的贵霜帝国,才是最着急的那一个,特别是贵霜帝国的统治阶级贵族们在看过连环画后,直接变得惶惶不可终日,生怕汉军明就打过来。

    别以为他们在题大做,也别看贵霜帝国是一个称霸中亚的大帝国,就认为他们有能和大汉叫板的资本。

    只要细细追溯一下它的前身你会发现,这不就是当年在河西走廊先是被大汉一顿暴捶,然后又被匈奴人打得仓惶西逃的大月氏么,怎么跑到中亚就发达了,还建立了这么庞大的一个帝国。

    所以,对能把匈奴人打得不敢南下的大汉,贵霜帝国的贵族们怎能不怵,虽然这些年他们一直和季汉保持良好的贸易关系,但贸易归贸易,他们可不相信以耕种为主的大汉,会对肥沃的土地不心动。

    所以,贵霜帝国对季汉此次西征的目的,以及他们该怎样应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鸽派的观点:

    大汉虽然强大,但大汉最西的凉州敦煌郡距离贵霜帝国的马拉坎达城有五六千里之遥,而且还有难以翻越的然屏障葱岭,不安份的西域诸国,四处肆虐的胡热。

    所以大汉不可能领大军远征贵霜,就算大军能到,恐怕后勤补给也跟不上,届时不就成了万里远征送人头么,相信季汉那么多久经沙场的大将,不会做出如此不明智之举。

    因此,大汉此次西征恐怕是真的为打通丝绸之路,所以他们应该主动出兵,先汉军一步打通葱岭以西的丝绸之路,免得让汉军找到借口进入贵霜帝国。

    同时,他们也能尽快同季汉展开双边贸易强大帝国,这样就能在残破、虚弱安息帝国的身躯上,狠狠的撕扯一块rou来,可谓百利而无一害。

    鹰派的观点:

    两地虽然路途遥远,但大汉又不是没远征的先例,汉武帝时期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就曾率领汉军翻越葱岭远征大宛,并建立贰师城以示大汉威严,所以距离并不能保证贵霜帝国的安全。

    而且以西域诸国的战斗力,根本犯不着汉军兴师动众,当年班超威压西域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根本犯不着出动八万大军西征,因此汉军一定另有所图,那他们就不得不防。

    为防备汉军入侵,鹰牌的贵族们认为应该遣使前往西域,服乌孙、大宛、车莎、疏勒、无雷等靠近葱岭一带的国家,让他们组成联军、推选统一的指挥官来抵抗汉军的侵略,必要的时候他们也可派出大军支援。

    如此一来,可将汉军牢牢的挡在葱岭以东,届时就算汉军有万般之能也拿贵霜帝国没办法,而且只要等汉军主力撤退了,那他们就可以出面同大汉协商重开丝绸之路的事宜。

    这样一来,他们就掌握丝绸之路的主动权,他们就可以要求大汉将货物卖给他们,然后他们再高价卖给安息、罗马,以及周边的国家,这样能实现双方共赢,他们也能做到利益最大化。

    只能鹰派的贵族如意算盘打的真响,他们就料定汉军无法维持超长的补给线,而西域诸国民少国弱很难供养近十万汉军,所以久战不下汉军必定撤退。

    最后,他们再以救世主的姿态出现收割胜利的果实,将大汉当成一个高级打工仔,看来鹰派中不乏计谋出众之人。

    不过在贵霜贵族的们争论不休时,一封国书从季汉传来,信中大意就是希望他们能派人在明年年初抵达榆中参加重大庆典,同时也邀请了罗马帝国和安息帝国,希望你们能及时到达。

    对于季汉跨越千山万水,不远万里遣使送来国书一事,不止是贵霜帝国,就连安息帝国和罗马帝国的贵族也是一头雾水,想不明白大汉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不过只是遣使跑一趟,又不会出现什么意外,所以他们便答应了季汉的邀请,表示一定会准时抵达榆郑

    ……

    其实由刘备发出的国书不止万里之远的贵霜、安息、罗马三大帝国收到,西域大大的国家,河西走廊的羌胡、戎狄、月氏、匈奴等各大部族,南方的扶南国、掸国,以及大汉的外两个主角曹魏和东吴,都收到来自季汉的国书。

    国书的内容大同异,都是邀请他们明年年初来榆中参加重大庆典,至于庆典的具体内容,他们都不太清楚,不过想来和西征脱不开干系。

    而对于刘备的相邀,国不敢拒绝,大国抱着好奇心,因此都不约而同的表示一定会准时达到榆中的,毕竟有超过半年的时间用来赶路,就连远在欧洲的罗马帝国使团都来得及,更何况是他们呢。

    至于刘备为什么要在汉军西征前搞如此大的动作,不用想,这和西征统帅魏延脱不开干系,毕竟以刘备的作风,在占据如此大的上风时,大概率会直接一路打过去,哪来这么多弯弯绕绕。

    不过魏延的军事水平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季汉能有今的威势离不开他的倾力相助,所以当魏延向他进言,希望在西征之前能对西域诸国,丝绸之路上的三大帝国进行一场军事威吓的提议时,刘备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而魏延的军事威吓,或许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略显陌生,但对任何一个现代人而言,只要提起军事威吓,除了大蘑菇以外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阅兵。

    没错,魏延的军事威吓就是阅兵。

    北伐结束后,魏延就在思考如何扫灭羌胡、打通河西走廊、横扫西域诸国、重开丝绸之路、威压横行中亚、欧洲三大帝国的方式。

    一开始魏延也束手无策,但当他查阅众多资料,以及结合从西域传回的情报后,他很快就找到了应对之策。

    其实魏延对西域诸国一直有个思维误区,这也是他从现代带来的固化思维,他认为一个土地辽阔的国家,怎么也有个十几万人,有个上万兵马也很正常吧。

    可当他翻阅史料发现,在葱岭中有个西域国叫无雷,根据西汉史料记载,无雷国有一千户,总人口七千余,能战之兵三千余,衣服类乌孙,俗与子合同,百姓从事游牧。

    总人口七千的国家,还不如长沙郡一个发展较早的镇呢,至于兵三千则被魏延忽略了,估计无雷国下至稚子,上至耄耋老人都算在内了吧。

    虽然时间已过去三百年,但从最近搜集的情报来看,因葱岭一带环境恶劣,再加上失去西域都护府的管理后西域诸国征伐不断,所以无雷国发展缓慢,总人口也不到两万人,还不如季汉的一座县城人口的。

    如果无雷国是国,对西域诸国没参考意义的话,那我们就拿西域大国龟兹来和季汉的凉州方面军做对比。

    龟兹国,国都在延城,其国东通焉耆,西通姑墨,北通乌孙,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所以龟兹国在西域诸国中实力是最为强大的。

    在《汉书》中记载,在汉章帝时期,龟兹国总有人口有八万余,兵马两万余,是西域诸国中实力最强大的。

    然百年时光匆匆而过,但龟兹国的发展情况却不容乐观,因为丝绸之路被匈奴、羌胡断绝,失去同大汉贸易时产生的利润,导致国家陷入不可避免的衰退期,再加上西域征伐不断,所以时至今日龟兹总人口不超过二十万,总兵力不超过四万。

    而其他西域诸国,也只有乌孙和楼兰实力相对强大,但人口也在二十万到三十万之间,乌合之众在五万不等。

    至于像焉耆、姑墨、车莎、大宛、疏勒这些国家,人口多者不过四五万,少者才一两万,乌合之众也在三五千左右。

    再回头看看凉州

    在季汉的三令五申,以及在高粱和白酒的利诱下,大量被藏匿的人口得到释放。

    在去年进行的人口普查中,凉州七郡有人口五十余万,勉强达到长沙郡的三分之一,不过对饱经战乱的凉州而言也实属正常,所以单从人口上来看,凉州已经能碾压任何一个西域大国。

    至于兵力情况,双方的差距就更大了,除了驻扎榆中的三万玄甲军外,还有张南、张嶷、程畿等将领兵万余在敦煌驻守,扼守西域进出口的玉门关;

    还有马岱、马忠等将领兵在狄道、临洮、首阳等地同钟繇所领的曹军对峙,以及领兵万余驻扎在陇西大本营武都的马谡,领兵五千驻金城的庞德等,还有像刘巴、黄权等文武在沓症武都、下辩等地屯田缓解后勤压力。

    因此,西域诸国和凉州方面军根本没有可比性,更不要和整个季汉相比了,要不是因为道路的原因,恐怕西域早就纳入大汉的版图了。

    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兵法亦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魏延认为西域诸国同大汉已经断绝联系太久,久得已经对大汉没了清晰的认知,所以面对季汉即将开始的西征没有直接投降,而是在抵抗与不抵抗之间纠结,这是信息差的原因。

    所以魏延打算在西征之前在榆中好好秀一秀肌rou,让西域诸国乃至河西走廊的胡人瞧一瞧,在这片土地上到底是谁在做主,不定会起意想不到的作用。

    因此,在榆中进行阅兵就被魏延提上了日程,而对刘备和诸葛亮等人来讲,宣扬大汉威势的阅兵他们自然是一百个同意,所以从刘备登基称帝那起,阅兵一事就在紧锣密鼓的筹备郑

    如今已经到了冲刺阶段,就连魏延都已经告别家中夫人,踏上北上榆中的路,毕竟在这个时代魏延可以毫不客气的:

    没人比我更懂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