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洪承畴:长伯,风浪越大鱼越贵!
只是话虽如此,但吴三桂这个人的性格就是小富即安! 不要说现在没造反了,就算是造了反,他也得稳一手! “老师,云南乏食,多尼虽然撤离昆明时没有烧毁粮仓,但也带走了大批粮草。” “学生若是举兵,只怕是粮饷不济啊!”吴三桂忧虑道。 “长伯,这你放心。”洪承畴胸有成竹道: “现在虽然云南遍地烽火,但你部军纪却好,武定等地秩序稳定,尚有余粮,而且春耕已经下种,数月之后,必能有所收获。” “再加上朝廷虽然忌你,疑你,但大敌当前,他们也不敢把事情做绝。” “所以昆明的余粮仍旧足以支撑你部兵马数月之用。” “老师,话虽如此,但是我们手中的粮食固守云南尚可,要想远征四川和贵州,甚至北上陕甘,只怕是力有不逮啊!”吴三桂不置可否道。 云南之粮虽然勉强够吴三桂的兵马所食用,但是打仗和不打仗,远征和不远征都是不同的概念。 吴军手中有粮食可以撑到秋收,但是要是远征四川和贵州,一路上的运输消耗,这些粮食会迅速地见底。 更何况云南已经遭了兵祸,能不能组织这么多人手,有没有这种强大的后勤能力还很难说! “长伯,这你就放心了。” 洪承畴微微一笑。 “反清复明,又不是长伯你一个人的事情。” “老师之前已经说了,长伯若举义旗,那么云南的明将势必会大喜过望,相助长伯反清复明!” “我们手中的粮食的确不够打到陕甘,但是孙可望在云南各地大兴义仓,光是在昆明的存粮就有数百万之多,虽然其中大部已经消耗和被多尼带走。” “可是,元江、丽江、永宁、景东等地还是有大批存粮的。” “长伯只要义旗一举!丽江等地的马宝、马唯兴、马自德,元江等地那嵩、许名臣,原本已经深感绝望,到那时必会喜极而泣,相助长伯!” 洪承畴侃侃而谈道:“有了这些人相助,长伯可以一军走武定,奔建昌,北上四川!一军出曲靖,奔安顺,东下贵州!” “建昌的王有德,雅州的高承恩都是心向明室之人,贵州的安如鼎、罗大顺,又和朝廷势不两立!” “而建昌等地屯田已有数载,连年丰收,粮草堆积如山,可当十万人之用!” “水西等地割据七百余年,土司们家产丰厚,必能资助数万大军!” “有了这些人相助,长伯还担心粮草问题吗?” 洪承畴真不愧是老成谋国,西南的局势的利害被他分析的一针见血,淋漓尽致! 清军虽然攻占大批府县,沿着昆明到永昌的官道,控制了云南的交通线,掌握了大动脉。 但是云南何其大也? 从十二月进入云南开始,不过区区三月时间,清军又怎么可能侵占整个云南? 虽然云南大局已定,可是还有大批府县掌握在明军的手中。 只要吴三桂举起义旗,不止是数万兵马,还有各地的海量存粮可以使用。 要知道这些存粮历史上可以支撑着十万明军溃兵,坚持大量时间, 而现在这些粮食也可以同样能为吴三桂进行惊世一搏! 而在四川和贵州。 虽然四川大部早已经成为了无人区,可建昌、雅州等地却被刘文秀进行了屯田。 史料记载:井里饱暖,民忘其劳。 这笔刘文秀的遗产,也是刘文秀临死之前,为永历朝廷谋画的北上战略的底气。 建昌等地的存粮虽然被李定国弃之不用,可吴三桂举起义旗,反清复明,刘文秀的遗产却可以成为他的助力。 建昌等地虽然耕地不多,无法长时间的供养十万大军。 可利用建昌等地的粮草,却足以让吴三桂的大军征战数月,进行一搏了! 而贵州等地的土司,更是和清军有血海深仇。 吴三桂的大军进入贵州,同样能够获得助利,取得大量兵马和粮草的资助。 可以说此时吴三桂虽然在云南困守,但只要再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统筹各大抗清势力,那么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可是对于吴三桂来说,现在的局势虽然看起来大好,但造反这种事情哪能没风险啊? “老师,此策虽好,但风险还是太大了,我军必须尽快打出云南,掌握四川和贵州,又必须尽快打出四川,夺取陕甘。” 吴三桂沉声道:“这不是稳扎稳打的打法,而是流寇千里奔袭的打法,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 对于吴三桂来说,无论是云南、还是贵州、四川,现在都不是什么好地盘。 四川早已经没有了生气,贵州就别提了。 云南也被清军祸祸了一顿,已经不足以成为大业之基。 也就说吴军没有稳固的根据地,根本不可能在这些地方长期相持。 一旦举兵就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夺下四川和贵州。 而夺下四川和贵州后也不能休整,必须要进军陕甘。 甚至拿下陕甘后也不能久持,因为陕甘这地方本就粮饷不能自给。 又屡遭兵火和天灾,早已不复汉唐时候的富庶了。 拿下陕甘后吴三桂必须要尽快打进北京城去。 更甚者拿下北京后,吴三桂还不能停下自己的脚步。 因为北方的经济早已经没落,需要南方通过漕运接济。 吴三桂拿下北京后只能一条路走到黑,南下打下江南,把天下给一统了。 可以说吴三桂一旦举兵就再也没有退路了。 云南不能久持,四川和贵州不能久持,陕甘不能久持,北方不能久持! 除了越打越强外,开弓没有回头箭! “长伯,须知风浪越大鱼越贵!”洪承畴语重心长道。 “我原本也以为明室气数已尽,这天下将会被朝廷所得。” “可是孙可望此人却在两广,区区一年便聚兵十万,攻占湖南!” “胡无百年运,纵使明室要衰,可汉室当存!满洲人终究没有天命!” “现在纵使多尼夺回了湖南,打通了粮道,又能如何?” “孙可望昔日在云贵都能和朝廷长持,现在他坐拥两广,全据五岭之险。” “而多尼之军,已经征战了一年,纵使以老师疲兵击败了孙可望。” “但夏季一到,八旗兵不耐酷暑,必北返中原,休兵养戈!” “而一旦短时间内解决不了孙可望,以他的能力,只怕在两广他的实力会更甚昔日!” “而朝廷的满蒙八旗不过数万之众,磨盘山一战,已伤亡近万,朝廷还能有多少满蒙兵去平定两广?” “一旦满蒙兵耗尽,天下汉人必定群起激昂,此乃汉室复兴的大势!” “长伯若不不上承天意,下顺民心,必为大势所抛!” 此言一出,吴三桂心神一震,满脸的震撼。 洪承畴之所以态度逆转的如此坚决,无外乎是觉得咱大清不行了。 要是南明一方还是永历这样的货色,不要说给他封王了,给洪承畴皇位他都不敢接。 但是事到如今,磨盘山之战,咱大清的形势急转直下。 多尼之军中的三万多满蒙兵已经是咱大清能够动用的极限了。 可就算是这样,天下一统都遥遥无期,虽然攻占了昆明,可孙可望却在两广又折腾起来。 如此一来,在洪承畴的心里对咱大清能得天下,已经是不抱什么希望了。 就算多尼夺回了湖南,满清又有多少力量能去剿灭雄踞两广的孙可望呢? 一旦满蒙兵耗尽,天下汉人又凭什么不反你大清? 吴三桂闻言也沉默了起来,满清原本已经要一统天下的局面,骤然间急转直下。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满清没有天命! “长伯,我原本以为消灭了李自成,助朝廷占据了江南,这天下就能够一统,老师也就能青史留名了。” 洪承畴叹气道:“可哪曾想,金声桓、王得仁、李成栋、姜、王永强等人反正,致使局势反复。” “等你我二人相助朝廷平定汉将,三顺王南下,夺取两广后。” “那时候,老师认为天下终于可以一统了。” “可在云南这个不毛之地,又出了孙可望三兄弟!”
“自古哪有以云南为基业,争霸天下的?” “结果孙可望等人却以云贵和朝廷相持多年!” “老师以六旬之躯,经略五省,编练十万精兵。” “好不容易在老眼昏花之时,熬到了孙李兄弟反目,西营三王内讧。” “结果朝廷倾全国之兵,举天下之力,却打出了一个这样的局面!” “多尼之军根本没有能力拿下两广,而孙可望之能你我师徒也见识了。” “云南并非天府之地,孙可望却能养兵二十万,和朝廷分庭抗清!” “现在他坐拥两广,内部又已经没有了隐患,朝廷还能消灭他吗!” 洪承畴叹气道:“朝廷已经对你我二人起了疑心,既然相助朝廷也拿不下孙可望!” “那么倒不如!大举义旗,先入北京!问鼎天下!” 对于洪承畴来说,他已经老眼昏花,即将濒临大限。 人到了这个时候就只剩下身后名了。 特别是对洪承畴来说,千古骂名是他必须要洗去的。 既然他和吴三桂出死力,都帮满清平定不了天下。 那么洗刷骂名的路就只剩下了一条! 吴三桂闻言瞳孔一缩,他自然看的出来,满清的力量已经达到了极限。 昔日面对占据云贵的孙可望,以满清的实力就难以消灭。 而现在虽然打下了云贵,可孙可望却占据了两广,又夺取了湖南。 一旦闯营和西营合流,大顺和大西合力,多尼就连夺不夺得回湖南都是一个未知数。 就算夺回了湖南,面对占据比云贵富庶得多的两广的孙可望。 咱大清能够消灭他吗? “老师,朝廷入关已经十五年了,纵观史书,从未有过占据北方和江南,而十余年未能统一天下者。” 吴三桂郑重道:“占领湖广,则江西、广东反正,占领两广,则云贵势大,西贼猖獗。” “占领云贵,而两广又反复,孙可望北上湖广,占据湖南,可以夔东之贼合流。” “看来胡无百年运,一语戳中!朝廷终究没有天命!” 满清的合法性众所周知,不要大败势微了,就算是和孙可望在湖广对峙,天下汉人的人心都浮动。 现在看着眼下的局势,满清最好的结果就是夺回湖南,至于进取两广那是根本没有力量。 “长伯这是决意倡义了?”洪承畴双眼一亮。 “老师,虽然现在朝廷的处境危险,可学生现在举兵是不是太早了些?” 吴三桂思索道:“虽然孙可望进可取湖广,退可据守两广,但他麾下之军多为新兵。” “要是孙可望战败,朝廷重新得势,学生在云南举兵,只怕局势会大为不妙。” “况且应熊还在北京,永历又在缅甸。” “依学生之见,不若先在云南稳定局面,学生带兵去缅甸取永历,坐观朝廷和孙可望两虎相争。” “若孙可望胜则举义旗,拥永历,尽收西南之兵,以十余万众,堂堂正正地北伐!” “若朝廷胜,则杀永历,尽剿西南明军,带数万亲军,永镇云南,不失荣华富贵也。” 在这个节骨眼下,吴三桂小富即安,优柔寡断的性格暴露无疑。 他心中的上策,并不是放手一搏,进取天下。 而是坐观成败,看着满清和孙可望决一死战。 “长伯,朝廷已经忌你!你拥兵数万,麾下除了死忠外,又有大量降兵降将!” 洪承畴沉声道:“此时若不放手一搏,孙可望和满清无论谁赢谁输,都不会放过你!” “唯有全力以赴,收拢西南之兵,先入北京,才是你唯一的出路!” “须知,首鼠两端,往往只会落得个里外不是人而已!” “老师,还是再等等吧,我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纵使朝廷忌我,我也未必不能像沐英一样永镇云南。” 吴三桂想了很久后,缓缓道:“争天下者,成王败寇,不成功那便会粉身碎骨。” “我吴三桂无意为九五,只愿带着手底下的几万儿郎在云南享受荣华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