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衣被天下之桃夭在线阅读 - 132惨烈

132惨烈

    朝野内外的恭贺声不断?一边倒的赞誉让理宗皇帝听了,更是志得意满,每日的早朝都成了他最期盼的事情,听着下面的群臣变着花样歌功颂德,理宗皇帝飘飘然了。

    仿佛自己真成了,群臣口中描述的那样,天选之子,无所不能的君王?一呼百应,大权在握的感觉实在美妙?

    更难得的是?平日里嚣张的御史台,也似得了失忆症一般?满嘴都是恭顺之言。

    理宗皇帝越发增添了自信之心,而群臣嘴里的也满是谄媚之词,什么官家有德才会天佑大宋?靖康耻得雪终于能告慰列祖列宗于地下,轻狂姿态越发恣意?

    甚至还有朝臣上书,趁着我军士气如虹应该就势收复失地,把蒙古人也赶出去,到时江山一统,南北归一,官家岂不德比太祖?等等离谱的惑君的之言?

    理宗皇帝亦被捧得飘飘然乎,如太祖附身了一般?也兴起了宋太祖灭南唐之势?也觉得自己如今能力非凡,堪比太祖,也是蠢蠢欲动起了心思?一时间风云搅动,此是后话。

    时间一晃就划到了(1236年)也就是端平三年,这时候的黄蓁已经长成十五岁的大姑娘了?

    江南的织具经过黄蓁几回的翻新改动,大幅提高了生产力和劳动力,如今的黄蓁是声名日盛?

    带有标志着邬泥泾标识的棉布,经过海上贸易已经远销万里之外的藩国?短短三年就实现了衣被天下的宏愿?

    这日黄蓁坐在瓦舍的茶肆里,耳朵里听着说书先生吐沫横飞地在说着,宋国和蒙古国历年年来所有的战事交锋?分析接连失利的缘由?导致听客们骂声一片?

    大致的意思就是,这几年来朝廷上是风云变幻?前线军情更是一波三折?联盟抗金的胜利,搬开了压在宋人心头的大山,觉得大宋的铁骑,已经是无敌与天下了?

    理宗皇帝在一殿文臣武将的鼓吹下,更坚定自己是天命所选的中兴之主?于是一鼓作气厉兵秣马,点兵排将,敕封赵范为统帅,赵奎为前线总指挥。全子才为先锋,兵峰直指汴京。

    彼时汴京城守将乃是崔立,崔立原是金国元帅级别的人物?金哀帝出逃时,受命坚守汴京城,后来趋于蒙古人的yin威,又投靠了蒙古人。

    在成为蒙古长官后,仍然是劣迹斑斑?弄得汴京城内军民怨声沸腾,蒙古军将领李博渊趁着宋军攻打汴京城时,发动兵变刺杀了崔立后,然后举城向全子才投降。

    全子才出师大捷,不费一兵一卒拿下了汴京城。

    那日正是端平元年的七月初五(1234年),全子才率宋军进入汴梁城后,不费吹灰之力,就实现了岳飞等抗金将领的夙愿?然而让人难以接受的还在后面?

    我大宋全体官兵看到的是?再也不复见如清明上河图那般繁华的都市?曾经超过人口百万的大都市汴京城?只剩下守军六百余名?居民仅剩一千多户。

    据我军快马军报传回来的消息说?汴京城内入眼之处,皆是残垣断壁?森森死人白骨随处可见?人的尸首如同畜生般地随意堆放,方圆几百里汴京城的上空,弥漫着尸臭的味道?

    人间炼狱也不过如此?全之才将汴京城内的惨状,写在折子上,让人快马军报传回临安府,可让人无语的是?大宋君臣齐齐忽略了进驻汴京城的原因?

    以及汴京城内尸骨如山的惨状?没想着如何安民和巩固城防?只选择性地认为出师大捷,认为蒙古人不堪一击?

    那些朝臣们只顾着歌功颂德?对着理宗皇帝吹起了彩虹屁,难得的是理宗皇帝也选择了捡好听的录入?

    那些阿谀奉承之辈,只顾着痛骂金国狗贼的惨无人道?丝毫没觉得能进入汴京城是捡漏?

    整个朝廷都在为出师大捷而兴奋?即便有清醒者看出了不妙?可是微势的个别声音?早已淹没在狂欢的呼声中。

    金戈铁马白骨累累,赢了,苦的是手无寸铁的百姓?输了?苦的还是那些无辜的百姓?

    全子才那数千字的折子上?细细描绘了汴京城的惨烈?可是却被奇葩的当权者,睁眼瞎似的选择了无视?

    而史官也只是负责任的,在洁白的素娟上留下一笔,我军大捷,收复汴京,至于是如何收的?汴京城内的的百姓如何安置?荒唐地被人无视?

    黄蓁抹去眼泪讥讽地笑了?一个放牛的郎,因为沾了太祖的血脉?就在权力的运作下,而成了天朝的继承人?

    而精心培养的竑太子?因为入不得权臣的眼里,被临门一脚换了下来?到底是谁家的江山?

    何其荒谬?江山万顷在某些jian佞人眼里?也不过是黑白棋盘上,最不起眼的卒子而已?挪了就挪了,自有合适的换上?黄蓁口鼻间仿佛能闻到这个王朝,早已腐朽了的味道?

    耳边又传来说书先生声嘶力竭的声音,说被虚假胜利所蛊惑的宋军,抛下汴京城的守军和百姓的苦楚?

    全子才领着胜利之师一路挺进,来到了素有小东京之说的城父城,此时诺大的城父,城池不见守军?只有十余处居民和满眼的残破?

    不用和虎狼之师蒙古军对上?不用浪费费一兵一卒?就能顺利的收复实地?全之才自然是大喜过望?写完了请功折子,派人快马加鞭送回临安去请功。

    自然是军情要紧?自然是顾不上修固城防和安抚百姓?

    又一路高歌的领着大军,一路顺风顺水的又来到达豪州城下?而此时破败的亳州城只剩下七名金国守军,这七名守军早已得知了金国灭亡的消息?正不知何去何从时?一见宋军便都投降了。

    出师的顺利已经冲昏了全子才头脑,一路畅通无阻,让全子才相信了自己所向披靡?扔掉了谨慎?宋军也都降低了警惕?觉得蒙古军不足为惧?

    等到了月末之时,全子才又顺利的收复了太祖的发迹地,南京应天府,自然不是精兵猛将攻城而得?而是应天府内没有守军?一路好运气的宋军,当真相信了好运气?

    一路的高歌挺进,满朝的歌功颂德,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宋朝君臣,早就陷入了这场没有对手的狂欢中?忘了这所谓胜利是怎么来的?

    而此时蒙古将领塔察儿却秣兵厉马,率着他的铁骑在黄河以北早以扎好了套子,坐等宋军上门送死?

    黄蓁听到此时早已不耐烦?对来娣说了一句:“走了,便站起身走出茶肆,冷不防地?外面明晃晃的日头晃的黄蓁人眼晕,黄蓁拿着扇子遮在头上。”

    来娣撑开了手里的伞,罩在黄蓁头顶上,问道:“正说在劲头处,姑娘怎么不听了?”

    黄蓁说道:“听的我无端地火气上升?蒙古铁骑并不可怕?比蒙古铁骑更可怕的?是朝廷内部的沉沦和自我催眠,这才是最致命的温柔刀。”

    说书先生的言论,如何能唤醒一心只想着要沉睡的人?苦的只是亿万黎民和这备受摧残的大好山河?这里终有一日会尽数沦于敌手,改旗易帜,江山易主。

    黄蓁是知道后来走向的,历史的走向是如何伟力?终有一日这繁华的江南也会面目全非?饿殍遍野。

    易子而食不是史书里的故事?真相远比书上写的更让人齿冷?而黄蓁能做的?只是当下而已?

    来娣看着似有些灰心的黄蓁?说道:“您这几年向朝廷捐了多少银子出去?剩下的就看天命眷顾谁了?从古到今,不知更换了多少个朝代?谁做皇帝,不是您能cao心的?”

    黄蓁负气地说道:“我何尝不懂这个道理?不过是气难平而已。”

    上了车后让老钱直接去乌泥泾的庄子上。

    进门时看到汤驷出来送人,见了黄蓁进来介绍道:“这为是我们的东家黄姑娘,这几位师傅打余杭那边过来的?学我们土布的新织法,今日就要回去了,属下出来送送他们。”

    黄蓁含笑招呼道:“怎么走的这样匆忙?好歹来了松江府多住几日,让汤管事陪着你们逛逛,我们这里的城隍庙一到夜里还是很热闹的”

    有位领头的恭敬地对着黄蓁施礼,道:“谢黄姑娘美意,我等已经是打搅多日,方才汤管事已经再三挽留过了,实在是家里事脱不开身?

    黄姑娘娘何时有空?也到我们余杭逛逛,让我等也尽尽心意。”

    另一位男子也接口说道:“这也是我马某人的心愿,我们来了多日连吃带住的?还要汤管事也是费心招待,这世上再也没有比您更心慈的人了?

    谁家里有了一技之长不是藏着掖着的?唯有您敞开来传授给大伙?还搭着吃喝,叫我们怎么过得去呢?就盼着能有机会好好地招待您一回?”

    黄蓁含笑说道:“有机会去余杭定会前去叨扰?到时也累几位费心招待?难不成到时几位还能算我饭钱不成?几位既然来了就不必客气?有什么不明白的尽管问?能帮到大伙也是我的福气?”

    旁边一人接口道:“我白某这趟不虚此行?终于见到黄姑娘金面,我余杭乡亲父老无不感念黄姑娘大恩?白某回去倒有吹嘘的本钱了。

    黄蓁谦逊的说道:“都是rou体凡胎,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谢白先生抬举,家里的生意还过得去?”

    白先生恭敬的回道:“姑娘也应该知道?连着几年要向蒙古纳贡,如今的赋税更是年年增长?倘若是往年遇到此等情形?怕早就食不果腹?

    更有甚者就是卖儿卖女也填不饱肚子?可自从黄姑娘几年前捐献了纺织用具,省下了力气不说?产出上也出息了不少,纵有官府盘剥?富裕不敢说?能吃饱肚子是没问题的?”

    几人听他如此说也都纷纷点头附和。

    又寒暄了几句,才告辞离去,黄蓁立在门口目送几人,在众人离去后方才进屋。

    汤驷庆幸地说道:“真亏了姑娘有远见?虽说我们拿出了技艺和大伙共享?但生意上的流水不减反增?既得了实惠又得了名声。”

    黄蓁瞪了一眼汤驷,不忿地说道:“真当你家姑娘是神仙不成?得了好名声在我意料之中,得了实惠却是意外之喜?

    (此章完结)

    再次感谢文十二Double的推荐票。

    章节中描述的汴京城中惨相,是真的发生过历史事件,作者查阅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