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修国在线阅读 - (转载)马超及其在蜀的处境(下)

(转载)马超及其在蜀的处境(下)

    《三国志蜀志马超传》说:"(张)鲁不足以计事,(马超)内怀放邑,闻先主(刘备)围刘璋于CD密书请降。”马超认为张鲁不足以图大事,心情抑郁,因而向刘备“请降”,出于马超主动,这是一种说法。同书《李恢传》说:"(刘备)遣(李)恢至汉中交好马超,超遂从命。”此说与《马超传》相反,主动者不是马超而是刘备,也不是马超“请降”,而是出于刘备的“交好”。两条记载都是《三国志》,说明马超归附刘备,作为蜀人的陈寿也不了解其中的隐情。《马超传》注引《典略》说:“鲁将杨白等欲害其能,(马)超遂从武都逃入氏中,转奔往蜀。是岁建安十九年也。”作者鱼豢是曹魏人,这是曹魏方面的传说,应该说这基本反映了马超奔蜀的实际情况。“杨白”一作杨昂、杨帛,是张鲁手下的大将之一。所谓“杨白等欲害其能”,即马超以其才能为杨白等所忌,如果说仅是如此,马超没有必要从汉中逃到武都,再从武都“逃入氏中”,并由此“转奔往蜀”,这里用了一个“逃”字,说明马超并非光明正大的离开汉中,而且急促之态也可以想见。前面推论由于马超背叛张鲁的阴谋败露,这才率领一支军队入蜀,其不及逃出的一支则仍留汉中,并与张鲁对峙,庞德即其中的一员,以及董氏和马秋为什么仍留在汉中,根据即在这里。

    《马超传》注引《典略》又说:"(刘)备闻(马)超至,喜曰:‘我得益州矣。’乃使人止超,而潜以兵资之。”这应该是马超“逃入氐中”时的情况。所谓“使人止超”,即是派人“止”住马超,也即是说,当时马超“逃”出汉中,目的不是蜀中,而是回到凉州。据《续汉书郡国志》,武都是凉州的一郡,与益州邻接。至于“氐中”,这是少数民族“氐”族的聚居地。《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引《魏略西戎传》说:“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自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近去建安中,兴国氏王阿贵、白项氐王千万各有部落万余,至(建安)十六年,从马超为乱。”说明马超在凉州起兵反对曹cao时,曾与氏族贵族联合,关系密切,因而马超“逃入氏中”绝非偶然,很明显,他是企图与氏族贵族继续联合,进军凉州,回到自己的老家。

    由于曹cao势力强大,马超是否能顺利返回凉州,取得立足之地,再徐图发展,他自己也应该知道,这是很难有把握的。至于益州,早在刘备入蜀之前,马超曾打着“连蜀”幌子,企图染指益州。“斯乃狡夫所欲倾覆,(马)超等所以西望也”,马超兼并益州的阴谋,被蜀郡太守王商识破,遭到刘璋拒绝。这次刘备主动招引,对处于“氐中”的马超来说,这是意外机会,当然不可能拒绝,并立即入蜀,“将兵径到(CD城下,城中震怖,(刘)璋即稽首”(《马超传》)。可以看出,马超率军前来,成为刘备取得CD甚至取得益州的关键,刘备自己也不否认这一点,后来《三国志》作者史家陈寿也不否认这一点。

    《三国志蜀志彭羕传》说:"(彭)羕闻当远出,私情不悦,往诣马超。超问羕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羕曰:“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又谓超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闻羕言大惊,默然不答。羕退,具表羕辞,於是收羕付有司。”所谓“老革荒悖”,裴松之注记:“皮去毛曰革。古者以革为兵,故语称兵革,革犹兵也。羡骂(刘)备为‘老革’,犹言老兵也。”从彭茉与马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二人都对刘备不满,彭羕甚至骂刘备为“老革”,说明二人在背后议论,并不仅止这一次,而是经常的。“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直到彭羕提出在蜀中起兵,马超统兵在外作战,自己则在内运筹帷握,所谓“天下不足定也”,彭羕认为如此即完全可以夺取刘备的天下。马超这才感到非同小可,不但当时“大惊,默然不答”,而且事后“具表羕辞”,抢先告了彭羕一状,为自己开脱。为什么?据《彭羕传》,理由是马超“羁旅异国,常怀危惧”,这里有必要作详细讨论。

    取得益州之后,刘备对马超是极为重视的,《上刘备为汉中王表》是以“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领衔的,诸葛亮、关羽、张飞都排在他的后面,即可以说明这一点。“孟起(马超)资兼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英布)、彭(彭越)之徒。”这是答关羽书中对马超的赞扬,说明诸葛亮也同样如此。这是一面。另外一面,“背父叛君”、“强而无义”、“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马超的这种性格,以及他以往的经历,也应该为刘备、诸葛亮所洞悉。因而,于誉扬马超之外,也不能不防备马超的背叛或作乱。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说:"(建安二十二年)刘备遣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辩,遣曹洪拒之。”"(建安二十三年)曹洪破吴兰,斩其将任夔等。三月,张飞、马超走汉中,阴平氏强端斩吴兰,传其首。”据《续汉书郡国志》,下辩县属于凉州的武都郡,说明马超曾从汉中进攻凉州,但以失败告终。这次马超出击是刘备所派遣,还是马超向刘备提出,看来后者的可能较大,因为同时进击凉州下辩的还有张飞,名次且在马超之前,这次战争的统率应该是张飞,而不是马超,显然刘备、诸葛亮对马超是不放心的。

    所谓“羁旅异国”即困居蜀中,十分明显,马超思想中仍时时不忘怀故土凉州。“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是人情之常,不足为异。但是,为什么却“常怀危惧”呢?这也十分明显,如同在汉中时“数从鲁求兵,欲北取凉州”那样,马超必然不断向刘备求兵,企图攻取凉州,前面所说与张飞率军屯下辩即是如此。从史籍记载来看,蜀中派马超出击凉州仅此一事,说明此后刘备一直不允马超所请。如前引《益州耆旧传》,王商谏阻刘璋与马超联合时所说:"(马)超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不可以为唇齿。《老子》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今之益部,士美民丰,宝物所出,斯乃狡夫所欲倾覆,超等所以西望也。若引而近之,则由养虎,将自遗患矣。”当年刘璋对马超的心情,如“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狡夫所欲倾覆”,“则由养虎,将自遗患”,尽管前后情势不同,刘备此时的心情同样应该如此。刘备对马超的防备,必然形于词色和行动之间,对此,马超不能不有所觉察,所谓“常怀危惧”绝不是偶然的。

    事实上,马超是为刘备所软禁。“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曹cao)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马超传》)马超的“临没上疏”,反映了这个“背父叛君,强而无义”者的最后哀鸣。这年是章武二年,也正是刘备在夷陵之战惨败后,病重困居永安的时刻,当然已不及顾到马超的这件“临没上疏”了。后来重用马岱的是诸葛亮。